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02 00:19:26 读书笔记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意外之喜

迅速填了卡尔维诺的几本书进书单

刚开始抱着一本城市规划类理论书籍的心态打开,竟还觉得不知所云,大概是眼瞎。 感觉像是把对城市的理解,写成了哲思,写成了科幻,写成了魔幻,写成了诗歌,写成了寓言。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不亚于之前看过的很多专业类书籍,尽管它并没有明说解决办法。

他写着并不存在的城市,想象中的城市。可波罗说:“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威尼斯也是所有城市。它有着所有城市的影子,可它又是它自己。

按照幸福与否区分城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要区分,则另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他写时间的交错纵横,我们在无数时间的分岔里,我们曾有过无数次对城市的设想,可城市总有自己的想法,他会偏离,会失控,有无法阻止的历史进程。可这也是他的可爱,迷人,是他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原因。

蓝图里包含了被当做必需而接受的东西,但其实尚非不可或缺;而现实可能曾被想象为有可能存在,但瞬间之后就向着不断更替与刷新的面孔去了。

尽管我们用语言交谈,我们渴望描述传播理解,可城市总难用语言描述,因为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总来源于身体,来源于行为,来源于人。“到我明白了所有象征的那一天,”可汗问马可,“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呢?”到时候,我们也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什么是拥有?可能城市并不在意,哪怕身为统治者,可能也只能改变城市的一个象征。

他从城市中提炼特征,每个特征再放大再乌托邦化非日常化,变成令人费解的一句话,变成与时间,空间,物质或非物质性有关的某种东西,变成有无数张脸孔的事物,变成无数人口中无数个模样。

欧菲米亚是个在每年冬夏至和春秋分交换记忆的城市。后来记忆变成了文化,交换记忆的欲望变成了语言。而因为记忆,我们又对城市这个词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习惯,我们描述城市的样子都和记忆中相似。

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

在路过而不进城的人眼里,城市是一种模样;在困守于城里而不出来的人眼里,她又是另一种模样;人们初次抵达的时候,城市是一种模样,而永远离别的时候,她又是另一种模样。每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名字;也许我已经用其他名字讲过伊莱那;也许我讲过的那些城市都只是伊莱那。

假如你对一个城市有很高的期待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大部分城市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不同的城市,可能不同也只在于某些奇异的景观,这些景观也可能只是偶发的稀奇古怪的点子,而在这些稀奇古怪的点子背后,鉴于我们的文化已经充分碰撞过了,因此也没有大的不同。而由于受同样的物理生物规律的影响,可能我们形成的习惯就颇为相似。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城市,而它们只是署了同一个名字,而又变作卡尔维诺笔下不同名字的城市的,也可能只是同一座城市。因为我们只是渺小的个体,以不同的形式,状态,关系和这座城往来,它的庞大足够吞没个体,个体不重要了,个体描述它的文字便也不重要了,而无数的描述合起来才是它。

就像我们随时可以启程而去,可他们说,“不过,你会抵达另外一座特鲁德,绝对一模一样:世界被唯一的一个特鲁德覆盖着,她无始无终,只是飞机场的名字在更换而已。”

城市的魅力,在于你不能有过高的期待,毕竟都是同样的一种生物在运作,可它又会令你惊奇,因为你无法掌控也无法预知其未来,它有着不同的和土地的关系,又有着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免遭痛苦的办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最后的结尾也不算是总结,只像是写到这里了。对于城市的进程个体是无可抵抗的,我们只能保持自身的警觉,在势不可挡中发现我们可为的部分。而这句话又仿佛又有更深的含义。地狱,或天堂,都是人的集聚才形成的,我们无法选择环境,只能保持清醒。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维诺在序言里说, “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沿此提示路径,我们能把握这本书的基调,作者整个的复杂情绪,隐隐嗅到他对城市热烈而伤心的爱情、绝望和希望起伏的山峦,背叛和逃离在琴音上的变奏。这本书里,卡尔维诺用一个个象征和隐喻,将他的情感、理想织入各个看不见的城市的迷宫。有趣的是,《看不见的城市》里,很多城市以女性名字来命名,以示卡尔维诺对那些城市的尊重、爱或不满,毕竟,用一个异性的文学形象,更方便传达和倾诉我们的情感。城市用了女性的“她”指代,也可说“她”就是欲望与情感本身,与我不可分割,与我融融一体。“看不见的城市”里某些城市是卡尔维诺理想的投射,是想象的杰作,是对现实城市的微辞与逃离,是人类情感被迫的移转,类似陶潜向桃花源的隐逸。一旦从空中跌入现实中的城市,就像一泼水,浇灭了一团火,与想象再无瓜葛,但彼此映照,非得有另一方,方可显现。对地上的事物,我们同卡尔维诺一样,有怨,有恨,有必得依恋的爱与复杂的泪。从整个文学来说,想象与现实,也共同构成这样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虽成书约半个世纪前,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思考,到今天依旧是个开放命题——甚至愈发无解。一方面,全球化、人性欲望使城市变得庞大而臃肿,城市之间的区别界限日渐模糊;另一方面,因人性的本能渴望,我们希望生活的城市充满个性魅力、独一无二。毕竟,人爱着一座城市——或许是全身心的——它却只能分给你作为渺小个体应得的些许温存——我们寻找的个体归宿感和存在性。但现实世界常常事与愿违。本书结构也是特别的。分别由城市与记忆、城市与符号、城市的轻盈;城市与贸易、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者、城市与天空、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等主题构成,它们互相穿插,绕来绕去,就好像你看见了,城市不是某个截面,而是从好多角度观看到的一个多棱水晶体。单从以上标题提示,可看出卡尔维诺观看城市的几个角度,及他如何分解他的写作主题并细化。另外,还穿插了历史人物忽必烈汗与马可·波罗的对话,一个中国人,一个意大利人,活在13世纪,一位君主和一位旅行家商人,从历史中走来,自然而然引入了一种遥远又拉近的历史跨度感、空间回响感,及语言与不可言说等主题。这本书的结构,与布罗茨基的《水印·魂系威尼斯》有些不同,同样写城市,同样是大家,布罗茨基的散文结构形同复杂的音乐,由若干小乐章向那个主题包围、靠拢、折卷,也呈现八面棱形的晶体,每一章又倍添一种感受的宽度与厚度,唤起清晰的完善感和原重感。换句话说,布罗茨基将音乐结构用在了散文写作上,当然,每一小章本身又是诗体式的音乐,这也是诗歌内部结构写法的提倡。布罗茨基就这样构建出他的散文宏伟建筑。《看不见的城市》结构并不那么紧凑,而且写了众多城市,各有非常离奇或荒谬的特点,它们是横向并置的。本书由一个个片断集合而成,是关于卡尔维诺对城巿的所有思考与想象。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我一直感到这一个个散发着美丽和沉沦的城市,带着些许咸咸的海的味道,想到卡尔维诺,马可波罗,他们之间有什么似曾相识——这一刻真的太激动了——是了,威尼斯!

“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点点失去他。”

想起初识威尼斯是在石黑一雄《小夜曲》伤心情歌手,夜晚的刚朵拉上萦绕着漂泊和离别的歌,威尼斯住进一个静悄悄的角落。而那个夏天,一片面包蘸起过去和未来混合而成的记忆的果酱,我知道,幸福莫过于造访陌生的故乡。来到亚德里亚海的新娘,海水拍打着铁门下的绿苔,可爱的彩色房子飘来甜甜的冰淇淋的味道,混杂着些许咸咸的海风,在圣马可广场追逐五色和平鸽,带着好奇翻开《二战回忆录》…… 

 “你的脚步追随的不是双眼所见的事物,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被抹掉了的事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