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局外人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7-02 06:25:18 读书笔记
局外人
作者:加缪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法国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法国荒诞哲学代表作,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在人类文学史上,《局外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世界的荒诞性,成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至为经典的人物形象和至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文学史上的经典开头Top10: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公司小职员默尔索因杀人而被法庭指控,却因为“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被判处了死刑。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局外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加缪,一直很喜欢他,不仅是他的荒诞文学,还因为他长的好帅,就是英年早逝,实在可惜。今年读加缪也是重点读书计划,上月还读了三卷《加缪手记》。苏珊·桑塔格说过:“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普鲁斯特和安德烈·纪德唤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缪以外,我想不起还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唤起爱。他死于1960年,他的死让整个文学界感到是一种个人损失。”在她看来,加缪是20世纪文学具有“理想丈夫”般形象的作家,同样描绘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这些现代文学主题,“却带着一种如此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不失冷静的气质,使他与其他人迥然有别。”深以为然。

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

从《加缪手记》中,我不只读到了他的读书杂感,生活随想,情感波动,还有写作构思的方式,更有精彩动人的哲学思考。从他的笔记中,我看到了一个智慧的痛苦的加缪,穿过荒谬的迷雾毅然决然地选择拥抱阳光和爱,喜欢这样的加缪,“冬天的每一个句点都是春暖花开,尽管会周而复始”。

《局外人》这本书不是第一次读,随着年纪和经历的增加,每读一次,都会感觉加缪真是太厉害了,薄薄的一本小书,写尽了世间人性和现实真相。书的篇幅不长,仅有五六万字,但却成为法国20世纪一部极有分量、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主人公默尔索只不过是一个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中糊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被法庭判处死刑的故事。小说开头,仅仅用了十六个字,“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但也许这是外国文学中最简炼却最打动人心的开头了。故事非常荒诞,默尔索对于母亲的死,表现的异常平静,甚至在外人看来是冷漠,他对社会的一切事情都觉得无所谓,母亲的去逝并没有让他觉得多么悲伤,直到他不慎枪杀了一个流氓,他被法庭审判和指控,检察官借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淡,指控他为杀人凶手……

他说:“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一件不幸的事,大家都能理解,这种事会让你无法抗拒。就是这样!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不幸的事。

当一个漠视规矩的人出现时,他能否在规矩的世界中顺利生存呢?加缪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漠视规矩的“局外人”,究竟他一个人的荒诞,还是这个世界荒诞?整部小说,加缪写的冷静至极,从始终不显露出一点激动情绪,语言丝毫不露声色,多用短句,几乎看不出人物的思考,甚至有些罗嗦,但所有的细节的意义——始终都是绝对的冷静与克制,情绪控制得牢牢的,简直密不透风。

本书的内容比起很多作品来说,既不丰富,也不波澜壮阔,主干单一,简约精炼,含蓄内敛,但却给现代趣味的文化界与读书界提供了新颖的、敏锐的感受……以世俗的眼光,完全看不到主人公默尔索身上有任何可取之处。母亲去逝,他貌似看不出难过,也许还不如他对旅途劳顿的郁闷;在葬礼上,没有眼泪,没有悲恸,随意地抽烟,对守灵的同伴心生厌恶的;葬礼结束后,照常出游,与女朋友约会,看电影,做爱;表面上他看起来是随和的,但却与所有人保持着距离,没有真正的朋友,不合群,朋友于他可有可无;对爱情和婚姻,他也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我不爱你,但你想结婚我也不反对;对工作不求上进,仅是维持生存的手段;对待生活,懒惰又无趣。书的后半部分,因为防卫过当,误杀了人,受到道德审判和处以极刑,虽然有现实意义,但客观说,默尔索是一个无害的人,在加缪笔下,所有看似无关的细碎的描写,所隐藏着真正的默尔索,那就是所谓的“局外人”的意义。行刑前,神父来让他忏悔祷告,但默尔索说“我不信上帝”,一个“局外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我始终不理解,日子为什么可以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日子过起来如此漫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却又如此紧凑,一天推涌着一天。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词,对我来说还剩下一些意义。

看似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的默尔索,其实有他真正在意的东西,那就是“真实”。他认为人总是要死的,所以没必要过于悲伤,与其陷入痛苦,不如享受当下,于是他和女友约会,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已很好了,工作不想过于强迫自己,所以,他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人,他试图跳出这个世界,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荒诞本质中残留的真实的美好。只是因为他“过于正常”,才与这个扭曲的世界格格不入。

我只是想说,一个艺术家有权对自己创造的角色心怀一种稍显讽刺的情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只不过很多人善于带着面具生活,这世间谁又不是“局外人”呢,也许不是我们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了问题。但大部分人已经被社会驯化了,习惯了社会规则和生存游戏。这本书之所以经典,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加缪道出了全人类的心灵困境,从“局外人”身上我们都多多少少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共鸣。

愿读过《局外人》的人,都能如默尔索一样,做个清醒自知的人,拒绝虚伪,拒绝谎言,拒绝附和,任何的决定和选择,都是由心而发,做最真实的自己![可爱]

局外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若即若离n我想亲近这个世界,却始终自认为被世界所遗忘了。我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却在人潮的圆滑中摔跤。我开始封闭自己,隔绝一切虚伪做作,尝试以最直白的方式去解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尽量不夹带私心地待人以诚,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对待他人的一套方式,并固执地习惯性地贯彻,直到无形中建造了一个个地屏障,丧失了最原始的真挚情感。跳脱的疏离感。只有对着纯真的小孩和慈祥的老人才可以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冷漠的边缘。多少次的冷眼旁观,淡却了心中为数不多的侠骨柔肠,导致对常态的抽离所致的孤绝情感。当这种漠漠贯穿于我的生活,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理性的旁观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扫自家门前雪,早已经被自顾不暇作为足够分量的理由洗刷干净了。现在我再给褒义方面的阐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让处于问题状态的人变得冷静,清醒地对待。当我们试图让自己的认知倾向于下定义,就陷入了圈套。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是非论断,即使有所谓的是非论断,标准也是由人类自身界定的非客观依据。假设没有所谓的是非论断,正说明人类本身蕴含着所有的可能性,正反两面,对立矛盾,存在一体。如此,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说法亦自有其凭依的空间。仅是简单粗暴地判断事件的是非黑白,似乎并没有实际上的意义呢。如果有,就像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做的自我欺瞒罢了。人群有其存在的道理,却缺乏绝对的正确笼罩,每个人迷信而模糊地置身其中,看不清真相。也就难怪人没法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这个由即将崩坏的世界观所构造的世界。

局外人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这本书不长,却看得很震撼。依稀看到自己的影子。有很多想法,此刻却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逻辑,也总结不出几句漂亮的评语。不,我感觉自己并无权去评价他,就好像也无法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评价。默尔索看起来是冷漠的,是游离的,但在我看来,他比任何人都热爱这个世界。记得熊猫君的一句话推荐语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觉自己格格不入,那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我倒觉得带有一定的误导性。这让我想起一个被世界抛弃在角落努力想要融入却找不到门口的形象。默尔索不是。在我看来,他比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得通透,他忠实于自己对世界真实的感受,不屑于社会的通用规则。于是他成了一个异类,注定会被社会这个大系统所清除。而他本人其实也并不在乎。像他说的,既然只有这一种命运选择了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