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之旅读书笔记1000字(3)篇

作为一个旅行阅历还算资深的旅游爱好者,读过不少旅行游记,而美国汉学家伯恩斯坦的《究竟之旅》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旅行游记。应该是一本记录了一个犹太籍美国学者的中年危机,以及自身为逃离日常生活的朝圣之旅,精神救赎之旅。因此,重走玄奘的西行之旅是作者人生追求的终极之旅。
书中最能打动读者的是伯恩斯坦在途中所遇到的奇闻轶事,当地的风土人情,不同文化的冲击以及作者在心灵被触动时发出的内心感叹种种宗教信仰的困惑。还有那些与历史的隔空对话:智慧终究在何方?世俗的人们如何摆脱身在其中的旋涡?读完此书,读者会找到答案,那就是无论走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归世俗的幸福生活。正如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所总结的那样:
旅行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何谓理性支配?首先是人对自己无法离开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的确认;其次是人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了解,以及对未知环境的向往;其三是人对外部美的发现和寻找,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因此,无论是追求诗和远方的现代人还是步入心灵危机的朝圣之旅,都不可能逃避现实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初心,脚踏实地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每一天。
究竟之旅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终极之旅。
——关于佛法的奥义,理解,然后摆脱这个理解。很矛盾,但道理是对的。言语道断,不能详尽。
因为作者是个汉学家,从文笔和“翻译”上,没看出隔来,这点很赞。回归旅途内容,旅行的究竟原因,他解释的半真半假。一开始可能只是感兴趣,对玄奘,对路线,是一种如果成功后可拿来慰藉自己和取悦他人的成绩,也实实在在有着讨好中国人,免去他之前与中国对立立场的尴尬……虽然文中尽量掩盖,但多少有所透露。
在到阿富汗后,可能心理有所改转了,从极大的兴趣慢慢向着感动与折服的方向行进。可能他自己也注意到了,但与他初衷的只是功课有冲突,他在尽力克制。但是旅途的终极意义是什么?他总要在漫长和孤寂中回想点什么,揉入点什么,中和点什么……他就会时不时进入一种玄妙的恍惚的情境里,不是参禅,也不是冥想,有点像:“对玄奘来说,终极真理是超越真理的真理,可以被理解,但不能用话语表达。“谁也不能获得并葆有神圣生活之果……除非你接受佛法的飘忽不定。”
在这种隔山观望和参照下,他完成旅途,回到平凡惬意的生活中。可是他的人生好像微澜涟漪散尽后,不是返回,是回归,
究竟之旅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这又是一本外国人旅游中国的一本游记,但不同于以前读过的《杜甫五城》、《黄河之旅》,侧重相异,作者是位俄裔美国犹太人,记者身份,1972年第一次到过中国,推算这本书应该是他2002年又来到中国,重走玄奘西游路线,从西安出发,到印度那烂陀,再返回西安,去了城南玄奘圆寂的长安兴教寺及中间经历的见闻,更可贵的是书中有他对宗教与哲学的理解。没有单纯描写中国的风土人情,其中写到的都是作为国人来说中国现象不好的一面,或许在2002年有些城市就是他口中的那样子吧!可以看出他读过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对于这类游记,好奇之心迫使自己想尽快读完,就像自己出游一样,带着心中对某地的历史、典故、风景点马不停蹄想一探究竟。还是欣赏作者的勇气,自己想做的事付诸行动而实现,而且在旅途中能感知到自己思想的不断变化,反思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难能可贵。或许在某些方面大家都会有,出去旅游会见识开眼界,一个人旅游会有孤独感,尤其遇到困难时会想家,但是回到家又会想念在外旅游的情形。
文风不评论,或许外国人的语气就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