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3)篇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奔跑的小lu』
中医认为,人体有“穴道”,是能量的通道,如同毛孔在热的时候会打开排汗,冷的时候会关闭以保持一定的体温。穴道在有“好的气”时会打开吸收,“坏的气”时会关闭。生活环境与中医“穴道”理论是相通的,好的生活环境会让整个人神清气爽,而脏乱差的环境下生活的人通常不太会神采奕奕。
也许我们选择不了外在生活环境,但可以通过整理房间改变内在生活环境,整理的过程是断舍离、是对物品的筛选、是对内心的观察,方法容易,过程很难,但掌握了断舍离的精髓也就掌握了整理人生的技巧。
关于作者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将瑜伽中提倡的“断行、舍行、离行”(是为了让人放下心中执着的教导),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断舍离”,山下英子本人为杂物管理咨询师,著有《断舍离》一书,自2001年陆续开展《断舍离讲座》,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本书分为5个章节,通过了解断舍离概念、实践以及带来的改变,最终强调断舍离的真正目的:通过剔除身边不再合适的、不需要的物品,达到澄清自己的人生,体会前所未有的轻盈。
何为“断舍离”
通过舍弃、整理物品,将心中无用之物,不合时宜的物品整理的一干二净,让人生变得愉悦,在这里要注重以下几点:
断舍离≠整理房间
断舍离中的整理是通过精简物品,留下需要的物品,要遵循:
留下的物品,判断的标准:让自己感觉舒适的、符合时宜的、让心情可以变愉悦的。
主体一定是“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他人”。如果将物品作为主体时会你会发现--什么都可以不用丢掉,因为物品本身是有用的,所以主体一定是“自己”。
实践前,你需要了解的
一、剔除以下五种心态
我不会整理。方法都是可以学会的,“我不会”的潜意识其实是:“我不愿意整理”,所以剔除不会的心态,是很关键的一部分。
舍不得丢弃,不浪费。你可以尝试打开家里的衣柜、囤积的物品,然后你仔细回想,那些你总是认为丢掉可惜的物品是否已经占据了衣柜很久,是否每次拉乱衣物时都要重新整理一遍,浪费时间还占用空间,剔除固有的思维,物尽其用才是对物品最好的照顾。
以后总能用得到。漂亮的包装盒、买了很久却还是没有打开过的书籍,你说“以后总能用得到、以后总会去看”,过了这么久还是没用到,他们占据着家里的一席之地,等到真正用的时候,即使没有他们你还是能找到替代物。
太麻烦。你总觉得整理起来工程量太大,但每次看到家里很乱,整理起来很费时间,你还会觉得整理会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吗?学会整理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收纳工具是辅助物品,万万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确的“断舍离”顺序
断舍离真正的顺序其实应该是,舍-断-离:舍:舍弃家中累积的废物(记住判断标准哦);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内。
舍和断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缩小入口、放大出口。最终达到离。
离:清除掉不能让自己心动、不合时宜的、不需要的物品,达到愉悦的氛围。
实践“断舍离”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近分为时间上和难易程度两部分。
1、设定整理时间。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作者在《断舍离》中提到一个观点:开始整理之前,你可以先设定你的整理时间,根据你的整理时间衡量整理的空间。
2、难易程度。整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物品开始进整理,对此你可以将房间物品分类,从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整理,也可以从自己的物品开始整理,循序渐进,后期整理起来更加容易,也更加会有成就感。
二、如果实在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不妨可以从钱包开始
很多人的钱包里面除了银行卡、现金以外,可能也会塞满其他物品,比如:发票、车票等等,及时进行钱包的整理,将物品分类,扔掉长期不用的卡片、车票以及不需要的发票,让钱包回归本身价值和作用。
三、控制源头,多问自己
作为买买买死忠粉,我们也经常会被“衣柜里永远少一件适合自己的衣服”“有很多衣服买回来几乎没穿过”“衣柜空间不够用”“一动衣柜,空间大乱”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仔细想想,其实很多物品购买的时候,我们可能根本不需要,或者已经有类似的物品可以替代,所以购买之前一定要想清楚:
打折的商品=便宜≠需要。避免商家的营销手段,生活类消费品不需要囤积那么多,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购买,而且活动也比较多。
这件物品心动吗?需要吗?一件物品如果根本不需要,他的附属品再怎么精美也一定不要因为冲动购买,这样只会增加你的空间浪费和金钱浪费。
主体是你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其他人。讨好你自己的内心。
买买买≠满足。很多人将买买买看成自我满足的一种行为,其实满足自我不一定要通过买买买,相比购物带来的满足,更好的一种方式则是经营自我爱好。
四、7/5/1法则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物品摆放时7/5/1法则:
看不见的收纳占七成。物品收纳时合适的容量为7成,剩下的三成空间要空出来作为物品进出的通道。
看的见的收纳占五成。高级精品陈列时一般会遵循,留白五成。
让人看的见的收纳占一成。美术馆里的陈列一般会遵循此类原则,神清气爽又高级。
整理的方法有很多,掌握精髓远比方法重要:缩小物品入口(舍弃--不需要的、不合时宜的、不心动的物品,控制物品的源头),放大出口(断--购买时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最终达到目的离,筛选物品的过程如同人生经营,清楚看到内心,砥砺前行,整理好物品就是整理好自己的人生。
断舍离读书笔记 第(2)篇叽里呱啦写书评(唠个嗑):
Q1物理环境对人心态的影响?
有人说小隐于谷大隐于市,诸葛亮修炼比我等高了去了,还要跑大山里修个茅庐去,这是为什么?人是一个知觉型的动物,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甚至有的无形的被感觉到的都会给人的心理以作用。
“门挡微寒,窗染昏黄”。任何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冬夜的温暖和祥和,这就是物理环境的作用了。
Q2“舍”旧物还是杂物?
杂物其实是自己的贪欲,也是占有欲,有的东西的价值可以用“鸡肋”来形容,但自己占有着鸡肋明显好过让别人占有着鸡肋。
而旧物,对于恋旧的人可能是一个温馨的陪伴,一份暖暖的回忆,“我思故我在”,想留住回忆也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美好的的回忆可以留着,伤痛的回忆就赶紧清掉吧,轻装上阵吧!
Q3如何“断”?
断也就是控制自己过度购买。
个人的标准是①生活必须,也就是衣食住行没有了不行,满足基础生活的东西。②提高幸福感的消费,这里要区别与快乐消费,例如,买书是增加精神满足感的,属于幸福消费,而唱K只图一时的快乐属于快乐消费。区别在于,是否能使愉悦感持续并转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当然,比如购买奢侈品也属于过度消费了。
其实有“断”在先,“舍”就少了。这里尤其是女人,买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停不下来。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这些漂亮东西的占有欲很强,看到喜欢的心里就痒痒,一定要把它带回家。后来自己想想,可能小时候太匮乏,以至成年以后在不断弥补童年时的愿望。其实衣柜里常穿的就那几件,越简单有质感好搭配就是最经久不衰的,想想已经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对衣服更加挑剔了,好看不经典的不值得入手了。
喜欢这一段“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Part4 说说离吧。
断与舍只是操作层面,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对物质的贪念才是需要我们真正需要去断与舍的根本。
这里推荐佛洛姆《占有还是存在》,无论是“断”“舍”还是“离”,在重存在的生活方式里,都会显得那样顺其自然。祝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能享受极简生活带来的乐趣。
最后我说点废话:
首先,很佩服日本的女作者,“断舍离”三个字写这么厚一本书,我反正是写不出来,日本主妇是不是闲?是不是懒?
其次,对我这种喜欢干净整洁的处女座强迫症,明明家里穷还养了一身动不动就扔东西的臭毛病的人,可能作用并不如作者说的那么明显,毕竟个案不同,药效不一。
嗯~举的例子确实感觉很牵强,可能是我科学类的看多了,我觉得案例还是严谨一些更有说服力,不然就鸡汤了一点。
最后想说,个人感觉日本人还挺喜欢研究道家的东西,有升华总还是比干瘪瘪地写要好。
还有嘛,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欢迎来研究,道家佛家,也可以喝一杯舍得酒,晕一下舍与得之间的那个意思。
还有,画繁为简的生活智慧,正在学习……求分享值得看的书籍。
我实在是读不完了,没有耐心啊,没耐心,我就佩服有耐心读完的人,求指正求批评。
断舍离读书笔记 第(3)篇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太多人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舍不得,放不下,丢不掉……
讲个跟自己有关的故事,我的祖母很喜欢把大家买给她的吃的点心水果啥的,藏着掖着,舍不得吃,然后就是每次都是要么烂掉,要么被及时发现,抢救一部分……这又让我想到钱钟书在《围城》里写过的葡萄的两种吃法:一种每次吃剩下中最好的,另一种每次吃剩下的最差的(我习惯先吃大的再吃小的)。
经济学里有沉没成本这个概念,中国古人也有“舍得”的智慧,这本书强调了要聚焦当下,不要活在过去,也不必过份纠结于未来。现在都不想用的,嫌弃的,以后会用?心里该有点B数。同时只要不是不能用的纪念品,东西该用就用,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在于被人使用,如果喜欢储存收藏的话,金银珠宝、货币等更适合。
对物的断舍离,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通过分清楚有用、没用,好用、不好用,重要的、无足轻重的……梳理物品到梳理自己内心的杂念,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但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难度超高,毕竟很多东西不像物品,看不见摸不着,存在惯性,早已固化,这得看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