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两半的子爵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感谢后记,作者谈了很多创作的初衷和展开的过程;同时也庆幸这些内容放在了最后,不会让读者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去解读文本。
实际上抛开一切预设来看情节展开,最意外的是一种对于死亡或者暴行的轻松心态——这一点上,很像是骑士小说里对于配角的作用的设定,用自己惨烈而快速的死亡反衬主角。只是相反之处在于,现代的故事是无主角的,所以似乎人人都普世的尊重生命,而同时又站在个体的角度藐视他者的生命。
这正是英雄迟暮、诸神黄昏的标志——因为众生平等,不应再有生命被作为客体来衬托英雄的伟力;而因为英雄和神袛褪去光环,众生也失去了照见超我、神性一面的镜子,从而生命也失去了重量。所以这样的生命的损失,无处不显露着荒诞:肆意开放的花朵被劈成两半,村民夜行而从沿着中线劈开的吊桥上失足落下悬崖,麻风村里死亡与狂欢同在,就连子爵迎着炮口的冲锋也颇显得黑色幽默。
村民们因为领主的残缺而变得暴烈的生活,在领主恢复完整后归于平静,好像以前被漩涡吸引的船只又各自回到航线上。然而也因为漩涡的消失,人们开始离散开、开始“做自己”,但是生活显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而不是简单的回归。至少,生活中还残留着暴烈留下的阵痛、一次未曾成功的革命的余烬,又新添了表面上取消藩篱而彼此小心翼翼的融合。人的生活得以降临,不正因为某种偶像的驱离?
分成两半的子爵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我们的祖先》第二部。有了作者的后记对这三部小说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战争中梅达尔多子爵被炸成两半,成了两个半身人,一半极恶,一半极善。直到后来,在争夺帕梅拉的爱情决斗中两个半身又重新恢复完整。作者说,他的主题不是善恶,而是完整。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因为“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因为“显而易见的是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奇迹的世界,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今天问题已经不再是自我的部分丧失,是全部丧失,荡然无存。”n诚然,邪恶固然邪恶,但不讲原则的善良而因此的迂腐行为也是令人生厌的。所以人们对极善半身人从开始的感恩戴德到最后生厌。社会是个大染缸,人类也许本不是性本善也非性本恶,而是有着一个完整的人性。只是在一次次的亲身经历与见识中逐渐偏向一方,或是丢失一方。所以又回归到卡尔维诺三部曲的主题:一个人甘心情愿地给自己立一条严格的规矩,并且坚持到底,因为无论对他还是对别人,没有这条规矩他将不是他自己。所谓完整的破坏,不是社会摧残的,而是自己对规则的坚守与否吧。
分成两半的子爵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因为看了树上的男爵来看同系列的这本书。感觉这本更好看,而且篇幅不长,故事轻松,可以选这本看一下。伊塔洛的书读了两本,感觉都是有点具有现实题材比喻写法吧。这个故事是以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这一主题为道德的核心写的。在后记中说明了。作者通过分裂为一半善和一半恶,以及合起来后的状态在说明着什么作者想说的思想。故事是童话式的,感觉阐述的东西又比较深奥吧。关于自我的主题,分裂和完整的主题。看似童话一般,其实非常现实主义的作品吧。配角也反映着分裂的主题。印象比较深的配角有一个做刑拘的工匠。一方面手艺精湛认真工作,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做的刑具不会有任何用处不要被用上。这就有点像科学家制造着原子弹,又希望自己制造的东西不会被用于战争,内心充满着和平主义,而只把这解释为科学研究和认真工作的心理是一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