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小说课读书笔记(3)篇

2019-07-05 00:40:20 读书笔记
小说课
作者:毕飞宇
该书为散文随笔。由名家学者为大众撰写的一套介绍国内外文学和文化“大家”及其著作的导读性通识读物。讲述作家和作品的故事,帮助大众了解和汲取古今中外文学成果中的内涵和智慧。本选题采用散文和随笔的形式,语言力求浅显易懂,雅俗共赏,兼具通俗性与文学性,符合普通大众的文化需要。本书为著名作家毕飞宇对《红楼梦》、《水浒》、《项链》等作品的精到解读。
小说课读书笔记 第(1)篇

看苍山缠绵,听波涛汹涌—

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by 毕飞宇《小说课》

今天谷雨,春天就快过去了。谷雨多水,只是没料到却有这么暴烈的风雨,竟然已有了往年夏天台风来袭的气势。不过也好,窝在家里一天,读完这本不太长的《小说课》。

本书收录了作家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毕飞宇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海明威、奈保尔、哈代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

既然是“课”,就得预习一下。于是将书中提到的两则短篇小说也一并提前找来读了:一篇海明威的《杀手》,一篇汪曾祺的《受戒》。这两篇都是同名短篇小说集中的压轴,不长,都不过十五六页。

小说家鉴赏小说,是最有发言权的,就像齐达内去皇马当主教练,哪个球员不服气?

再加上毕飞宇的文字接地气、不矫情、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读书的过程,就像大学上文学选修课:三尺讲台、慷慨激昂的中年老师、顾不上唾沫星子横飞,粉笔沫子在窗外的阳光的光柱中欢快地跳跃着,领着你进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文学世界,也进入一个通达人性的世界。

这样特别的阅读体验,挺好。

第一讲《促织》的解读就吸引了我,“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这是一篇我们在中学课本就学过的悲剧。理解如何欣赏悲剧,需要有悲剧美学的审美,悲剧美学的基础在于无法回避。儿子惹了祸,给爸爸带来麻烦,那就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就变成了促织,这一段太感人,父子情深,令人动容。可是这样的动容蒲松龄又没有明说,他不明说读者又为什么感动呢?

徐皓峰在《刀与星辰》中说,好的电影最讲究分寸感,好的小说也是一样。在这里和毕飞宇讲述作品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匹配,如出一辙。

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慈悲会让你心软,甚至一不小心能让你心碎。

蒲松龄对这一段的分寸感把握是极好的,这一出悲剧蒲松龄要抒情,又不直接抒发;要悲叹,又不直接哀怨,作者不说,读者根据逻辑性和生活的必然性,激发自己的认知后也能得到相同甚者超越的情感和共鸣,古人说“文已尽而意有余”,也许这就是文学之美所在吧。

我理解,这就是毕飞宇和徐皓峰说的“分寸感”,孔子说“过犹不及”,中国传统的审美哲学就藏在这里。中学课堂上语文老师要是都这么讲课文,我想也许能多诞生几个好作家。

毕飞宇讲林冲火烧草料场,逼上梁山那一段,也很棒。情节发展展现了强大的逻辑性。逻辑性是什么?就是“生活的必然性”。能由彼及此,由林冲及自己,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中故事的映射,这个映射如果合乎逻辑,就有必然性了,就产生共鸣了。读者会想:“嗯,就是这样!”这个必然性在文章里不留修饰的痕迹,恰到好处。

读毕飞宇讲海明威《杀手》这章之前,专门去读了这只有15页的短篇小说。

按海明威自己的话讲,他的作品写出来的只是冰山以上这八分之一,冰山以下八分之七都没有明写出来。

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你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所以我说,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没有毕飞宇的解读,觉得自己就看懂了10%,不,可能10%都没有,惭愧。当然,毕老师说这也没关系:

丧失自信也不是大事,你可以选择倾听,你可以选择虚心,你甚至还可以选择谦卑。

嗯,说得好,我们还可以选择倾听、虚心和谦卑。

这本《小说课》里,我觉得这章讲《受戒》最好,一气呵成,恰到好处,言读者欲言而不能言。

我们看不到他的壮怀激烈、大义凛然,也看不到他“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他平和、冲淡、日常,在美学的趣味上,这是有传承的,也就是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那就是“雅”。什么是“雅”?“雅”就是“正”。它不偏执,它不玩狂飙突进。“正”必须处在力学上的平衡点上,刚刚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热、不深不浅。“雅”其实就是中庸。“中庸”是哲学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说法,“雅”则是“中庸”这个意识形态在美学上的具体体现。

这一段评价汪曾祺的话真是有味道!纯跑读书会最近搞换书活动,果断买了汪的散文集,活动时送给谁都合适。

毕飞宇关于阅读的赠言:

阅读是必须的,但我不想读太多的书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年头的书太多。读得快,忘得更快,这样的游戏还有什么意思?我调整了一下我的心态,决定回头,再一次做学生。——我的意思是,用“做学生”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想读的书。大概从前年开始,我每年只读有限的几本书,慢慢地读,尽我的可能把它读透。

也对,读书能破万卷固然很好,可是能把一本好书破多个几遍,更好。

三个石头 2019.4.21

小说课读书笔记 第(2)篇

��n《小说课》| 毕飞宇n▴▪︎▴▪︎n性格里有对自己的古怪与倔气,任其生长,偶尔惨烈.n小学时候,买过一本《人生第一课》,装帧纸质都属当时的精美,珍视得不敢重翻,内容也是一篇篇充满道理的箴言,日日摘抄,放在床头,坚信读完就要蜕变.但是,还未结局就被爸爸一声不吭地拿走了,好端端没了想着蜕变失败,一种被拦腰劈斩打败的跌落感,气极一时.后来气消又得到爸爸给的两摞套书,十三本“三毛”和十本“时文选粹”.n没有询问原因也忘记不在意,很久之后意识到,对“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一类书有很自然的规避,惊于有了自己的脾气与自我正道.n(由此脾气必错失其中好书,但不悔不改.)n而后更执着于在短文小说中经历,任何在他人的悟道真理中的适应,都将长成不负责任的我.n《小说课》分析各种小说,越过所谓“如何教”,有最大跨度的思考迷惑,这很吸引人.略读几页就深感他呼啸的文字姿态,潇洒奇怪地一塌糊涂.一个简例,《项链》,他写年幼时的初次接触,成年无聊重写,将马蒂尔德换名张小芳,丈夫路瓦塞换名王宝强,洋洋洒洒大写中国式破绽,惊心动魄.n有料在前,在后是贯穿他整条阅读的真实生活线,读起来怎么不带劲又怎么不害怕?n

小说课读书笔记 第(3)篇

《小说课》是收录了毕飞宇在高校的讲稿,谈论了古今中外各类作品。看完觉得好多小说都白读了,小说也应该像诗那样慢慢品,细细咀嚼。毕飞宇很细致很风趣(虽然有时候皮的有点烦)的讲解了小说的对话、动作、结构甚至作者本身的内在的深刻含义,读来真的学到了很多。

讲鲁迅《故乡》那片真的让我认识到鲁迅的伟大和天才 ,重新让我认识了鲁迅;讲海明威《杀手》那篇,揭露了海明威冰山之下蕴藏的精彩;讲《促织》、《水浒》、《红楼》的几篇,也让我看到中国古代作家的笔力。总之,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著作的精巧和作者的天赋。

很喜欢讲《项链》的一句话,私以为这也是全书的一个主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