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读书笔记1000字(3)篇

读懂孩子的心 樊登
◆ 与孩子一起成长
减少孩子焦虑,要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以下四个思维方式可以帮到我们。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第三个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 第四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
给孩子的焦虑管理计划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虑状况,可以尝试一些练习。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第二步: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第三步:启用第二反应。第四步:关掉身体的警报。第五步:学会让孩子做主。
幼儿园自有幼儿园的发展任务。 第一,学习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在4岁的时候,探索他人的心智可能会有撒谎、编故事、偷东西的行为,要给孩子两个月让他去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都不知道。如果孩子没有构建起这个能力,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都知道,那是没有办法生活的。 到了6岁,孩子会进入群体。3岁的时候,孩子建立友谊,只想跟一个人在一起。到了6岁,想进入一个四个人的群体,哪怕群体里没有一个是自己的朋友。他会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图;第二种是放弃自己的意图,去适应他们;第三种是拿物质把他们都收买了。这些都是需要练习的。这些如果都没有建立好的话,6岁之后进小学就会很成问题。 第二,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习模式,5岁之前,就是通过身体学习的,儿童是通过行动去思考的。5岁之后要上学了,孩子通过坐着、身体不动,用大脑去思考。如果不转换,上课了还用身体学习,就无法上课。 第三,要练习表达。孩子以前是用行动去表达,
孩子6~18岁时,要知道学习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调节的结果。孩子自己找一个目标,自己负责调节> :“懂得提问的人永远不会迷路
>> 留给女儿的财富 作者想留给女儿们的10个财富,如下: 1.做个行者,不要当观光客; 2.永远做自己; 3.忽略阻挡的墙,放飞梦想; 4.给老朋友留个位置; 5.探索一切的未知; 6.用发现美的眼睛,在阴天去寻找彩虹; 7.说出你的心声; 8.放手去做,不要犹豫; 9.和乌龟一起散步; 10.拥抱怪兽。 死亡是每个人人生必然会面临的最终归宿,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拥抱怪兽,学会拥抱不确定感,学会和无常和平地相处。
>> 尼尔森非常经典的著作《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英文书名直译为“积极的纪律”,要让纪律性的环境带来积极的作用。整本书贯穿一种态度——和善而坚定,或者叫“温柔而坚定”,或者是“温柔但有边界”。指父母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爱他的,并且孩子跟着父母能够学会生存的技能,以及与他人互动的方法。
《正面管教》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书中提出了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孩子觉得这事我能行。 2.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是有价值的,大家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的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人的情绪,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的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这七个方面将会为一个孩子的一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父母跟孩子互动大致分三条路。 第一条路叫作“严厉。被严厉的方式控制的孩子,其后会有很多种反叛的方法。有四种表现,叫四个R,是英文字母R开头的四个词。 愤恨(Resentment):孩子心中有恨,现在他小没办法,长大了就可以表现出来了。 报复(Revenge):一有机会,就想闹得更厉害。 反叛(Rebellion):他会把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多。 严厉的方法带来的这四个问题是明显能看到的,深层问题则是责任感缺失、自律性差。一个人的自律性是来自他的自尊水平的,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大幅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
第二条路叫作“骄纵”。骄纵就是父母说:“随孩子的天性吧,一切都没关系。 骄纵的方式会使得孩子没有自信,看起来这个孩子非常开心,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实际上,他内心没有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边界在哪儿。 他只是觉得好像这一切父母都能够包容,到最后,这个孩子反倒会有成瘾性人格,因为父母给他的指导不够多。 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一句非常棒的话,是德雷克的解释:“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我常常把父母比喻成孩子的导游,而非主人。也就是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他根本不知道一切是为什么。父母要跟他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并告知边界在哪里。 学习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第三条路叫作“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简·尼尔森认为判断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有四个标准
>> 1.是否做到了和善而坚定?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能否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
>> 我们要在教育中学会道歉,父母也要学会道歉。 书中有3R原则: 1.承认(Recognize)。父母承认自己犯了错。 2.和好(Reconcile)。父母说:“我向你道歉。” 3.解决(Resolve)。父母和孩子一起找办法弥补错误。
◆ 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
讲领导力常用两种模块:一种是指令的方法,直接让别人去做什么;另一种是辅导的方法, 人要做双核的对话人。双核的对话人就是既要考虑谈话的内容,又要考虑谈话的氛围。无条件的爱有边界 一个孩子的行为是从父母的身上学会的,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吼叫背后的心理 吼叫更深层次的主要原因来自哪里? 1.来自遗传。 2.迁怒于人。 一天中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你把这些怨气发在谁身上,你会觉得安全?所以,找到一个弱者(孩子)来欺负他,冲他大喊大叫。 孔夫子说颜回这个人有两个好处,叫“不迁怒,不贰过”。3.吼叫和愤怒会导致虐 有的父母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健康有问题,精力跟不上,也容易烦躁、发脾气 5.来自愧疚、羞愧的心情。 当看到孩子做了错事以后,父母的内心会产生极度的羞愧。这种羞愧会形成一种力量,似乎吼出来,就不再那么羞愧了。这也是一种父母转移自身压力的方式,但是,让孩子来承受这种压力是不公平的。 想解决吼叫,要先学会戴上气质的眼镜。气质被作者分成了九个维度。 第一个是敏感度。第二个是活动量。第三个是反应强度,就是对外在的打击或者外在事物的反应强度高还是低。 第四个是适应性,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够很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 第五个是情绪本质,即一个人的情绪本质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第六个是接近或者回避性。遇到了好玩的东西,这个人是扑过去看还是因为没见过就躲开。 第七个是坚持度,看一个人做事能不能够坚持。 第八个是规律或者节奏。 第九个是注意力分散度, 日常戒吼策略 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如下: 第一步,要追踪和记录你的吼叫第二步,建立自我同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找到一个发脾气的借口,可以没有任何行动;而后者是找到了自己发脾气的原因,这就有了行动的方向,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当你准备吼叫的时候,真的有一股火从后脑勺冲上来,眼看就要发飙的时候,给大家提供专业对治吼叫的ABCDE方法。 A叫作“Ask”。 自问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生气,找到触发的扳机,问自己在想些什么,想法是怎样不断延伸出来的。当你能够进行自问的时候,就开始冷静了。 B叫作“Breath”。 呼吸,先让自己深呼吸一下,再自问,然后接着深呼吸。 C叫作“Calm yourself”。 就是让你自己平静。 D叫作“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确定孩子需要些什么,看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还是需要帮他解决问题。 E叫作“Empathize”。 用同理心的方式来沟通。 我们要用4C法则管教孩子。 1.沟通(Communication)选择(Choices) 结果(Consequences)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调整规划和结果,要跟孩子一块儿回顾上次做的决定,后来的结果怎么样。 要让孩子对他的行为负责,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件事这样做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4.联结(Connection) 这一条会被很多家长忽略。 联结就是你要跟孩子创造一对一的时间。即便你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妈妈仍然需要跟某一个孩子经常独处,这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给他的爱。一对一的联结,并不是父母一起,而是妈妈一个人或者父亲单独面对孩子。
>> 书中提供了代替吼叫的丰富策略。 第一招是运用表格和日历。学会放低声音。 家里说话的声音越低的那第三招就是利用幽默和创意。第四招是数数。。 第五招是静候结果。> 第六招是再来一次。> 最后一招是带着孩子一起想办法。> 女孩的成长五阶段 从理论上看,女孩的成长被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2岁。这时候,重要的是培养她的安全感。 第二阶段是2~5岁。这时候,需要培养孩子的是探索世界是不是有趣,她有没有好奇心,她对这个世界有没有探索的欲望。 第三阶段是5~10岁。她上小学了。要帮助她培养如何与别人交往,处理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选择朋友。 第四阶段是10~14岁。孩子已经长大了,需要帮助她来探索自己的内心,找到什么是她心中最想要的快乐,就是follow your heart(跟着你的心)。但是,你的心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活到三四十岁才开始问这个问题。实际上,父母在女孩10~14岁的时候,就可以跟她探讨这个问题。 第五阶段是14~18岁。西方的家庭中,孩子18岁以后,基本上得自己为自己负责了
读懂孩子的心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又从书上学到了很多,对我自己现实中带小孩有很及时的帮助。第一,就是对孩子吼叫。我这个人看上去蛮淡定,但是一遇到情况就喜欢大嗓门。前几天,浇花水流出来了,我正在擦,孩子穿着袜子拿着小木板过来了。我第一反应就是提高音量叫他名字,把他吓的委屈巴巴的。等擦干反应过来,发现他的手里拿着的小木板,我问他是不是想帮忙?他说,想帮忙。我好好的给他道歉。第二,父母动不动跟孩子发脾气,不成熟,内心还是个孩子。确实如此,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他很容易被激怒,然后跑出来跟自己的孩子一样闹。那是因为我们面对一些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控制情绪的一个很奏效的方法就是跳出来看到自己心里的情绪。第三,找到触发情绪的点。我的点就是,极度缺乏睡眠时候脾气暴躁,还有我在做事被打扰也如此。而且,我发起脾气来真是很恐怖,事后又很自责和后悔。所以,早睡,保证睡眠;即使还是没睡好,其实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就已经收敛了一些。手头忙的时候,孩子过来拉着我走,就立刻放下手头事情,跟他去,因为真的强不过一个两岁小孩。第四,多跟孩子解释,尤其是一些情绪类的词。我平常跟很多父母一样就是在拓展很多物体名字,很少去解释开心,伤心这些。现在,会抓住机会去跟他解释,做类比,我也不知道他明白否,但肯定是有帮助的。在其中,也发现自己很多观念和书中一样,像对幼儿园的选择以及早教的看法。我现在坚持的还挺好的,希望等孩子上学后处于一个大环境里的时候,我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就是成绩没那么重要,不要用成绩去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我希望小朋友能够爱上并享受学习,无论课堂里的还是生活上的,我也会一直好好学习,更新自己。
读懂孩子的心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拜读樊登先生大作《读懂孩子的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幼童开始的未成年人教育实在是一篇大文章,人生在世,作为家长、老师,无论你读书多少,学识深浅,似乎谁也难以回避。随着社会的变迁,未成年人教育的担子愈来愈重。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上,谁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无法健康成长,但现在的问题:大多数人还是缺乏作者笔下的那种无条件的爱,缺乏一种换位思考,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缺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传身教,更缺乏一种经受住时光考验的责任心。作为一名师范院校毕业的过来人,我实在没有做到、做好,想起来悔恨交加。但愿有更多的读者朋友,能从樊登先生推心置腹的讲座中受到教益,为了祖国,为了孩子,能够不断地锻造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