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阿勒泰的角落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6 06:22:01 读书笔记
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李娟
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正是凭借这部作品,李娟得到刘亮程、王安忆、朱天文、李敬泽、陈村等诸多文学大家的推崇,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获得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及第四届天山文艺奖。
阿勒泰的角落 读书笔记 第(1)篇

评分里带进了我的偏袒。

我用碎片时间慢慢地,慢慢地读完了这本阿泰勒的角落,在收尾的那一篇里,我猛然想起来自己刚开始看阿泰勒时的一个疑问:这么艰苦的条件,为什么要留在那里?

其实不用看到结尾也能找到答案的,那些爬犁的车,土墙,放牧的小孩,观看拉面制作的陌生人,妈妈的裁缝铺,满坑满谷的草原与河山,甚至最细微琐碎的尘土都能成为李娟笔下精彩的生活,这令人向往却驻足观望的生活。

只是在结尾时,我看到了曾经很熟悉的场景,这画面感极强势的把我拉进回忆,自己的感情揉进了粉红色大车里,自然而然的觉得留在这寒冷,边远,甚至人迹稀少的新疆阿泰勒,是件再自然不过的决定。

那是与城市人群不同的交往,那是思想淳朴,人性天真的活动;荒芜里生出来的绿意,就尤为可贵,就使人加倍得珍惜。

没有人会舍得离开吧!

阿勒泰的角落 读书笔记 第(2)篇

真的会因为作者名字的普通而错过一本好书[捂脸]我承认,被推荐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带着审视的态度去开卷的,可能是推荐人的坚定,让我为了不负她的阿勒泰情结而读起来。读起来,就读进去了。书里写的小事就像作者的名字一样平淡,但平淡的生活里是有光的,就像光也是平淡的,但经过棱镜的折射是能看到彩虹的,我想李娟的生活里就有这样一面棱镜,自己天生的文学敏感、乐观美好,姥姥的豪放粗犷,妈妈的乐观能干,叔叔的勤劳踏实,妹妹的质朴纯真,他们都在用永不停歇的双手让最苦的生活里开出花来,没想过人生之多艰、没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但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生活里过的比蜜甜并视之自然。阿勒泰的旮旯里,有极美的自然风光,极严酷的人类生活条件,极淳朴的少数民族村落,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相处,把小日子过得暖烘烘热闹闹。最近看了不少刑侦剧,越发觉得城市里危机四伏所以人情本该疏离保持着敏锐的警惕和安全距离,生活本该这样。但浸入这本书,人们自然的生活状态忽然唤起我对人们群落生活的记忆,人还曾有过这样亲近不怎么设防的生活方式,不禁心头一暖,眼角一凉。触不到的生活回不去的状态才是最令读者们向往的吧。有时候很自私地想,愿阿勒泰的角落一直这样下去,不用发展城乡规划,不做旅游开发,放过这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任当地人向自然谋生,不用为牟取更大的利益学技术学经济学勾心斗角学伤害别人,他们可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活成灵魂最无知最自由的模样。

阿勒泰的角落 读书笔记 第(3)篇

正看到兴头上,怎么突然就“本书完”了呢!大家看看,下面这段话就是结束语了,我怎么也不相信它是结尾——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我决定再读一遍,好好看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