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3)篇

故事起源于明隆庆三年一位职场不得意却擅长算数的失意军户,为了脱离军户户籍(在当时此户籍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低下)他便去竞聘一个管钱粮的小官吏,岗位要求对钱粮税赋计算娴熟,需要大量的习题演练。而在当时并没有教辅和习题集,军户发现该县架阁库库房里存有历年来的税粮账册,这正是绝佳的应用题题例。就在他拿着账册做起数学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历年税赋中的疑点,从而由点到面,牵扯出一个将当地百姓、乡绅乡宦、一府六县官员、应天巡按、应天巡抚乃至户部尚书与当朝首辅都裹挟了进去的骚乱案件。明朝时百姓法律意识强,而此事件发生的所在地歙县更甚,据悉百姓日常都会将邻里间的不良行为记录下来,以便打官司时拿来使用。其中一府指的是徽州府,六县分别为:歙县、婺源、祁门、绩溪、休宁和黟县。随即演化成一场以歙县一县对阵其他五县的诉讼案,案件有多精彩?其中你来我往、你攻我守、由守转攻、以一敌六、先硬后弱、弱后再攻,简直精彩至极,且全为历史真实纪实,毫无杜撰。至少比我个人了解所有疑案、影视剧作品精彩万分。个人认为其他人或许可以不读此书,但安徽人尤其是黄山市人绝不可错过此书,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精彩历史。最终在这位名叫帅嘉谟的军户的带动下,历经种种磨难,终于将歙县缴纳了200多年的税赋减余均平,歙县县志里也记载了对帅嘉谟的赞美之词。但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与帅嘉谟对立的人,那就是来自婺源县的程任卿。歙县要其他五县均平税赋,其他五县自然反抗不纳,其中婺源县的程任卿在反抗过程中设立议事局,被官府以建旗张局等罪名判处斩监候(相当于死缓)。如果说歙县的帅嘉谟是位数学学霸,那这位程任卿则是位法律达人,入狱后程任卿上书自辨、引用法规、旁征博引、逻辑缜密。虽然没能改变死缓的判决,但却让自己的死缓一缓就是二十年。而在这二十年中程任卿并未闲着,而是开始著书,著何书?他将六县税赋之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各县往来书件全部搜集整理入册,编著了一本名叫《丝绢全书》的著作,也正是因为程任卿的努力才得以让现世的我们能够有幸一睹当年的这场精彩绝伦的六县博弈战。而最难能可贵的是程任卿对于歙县书件中对自己的恶语相向竟能不做更改的原文记述,堪称史学家的典范。后在同乡的努力下为其平冤,程任卿的罪名由斩监候改为充军,发配边疆。而程任卿在戎边期间又立了大功,当了把总最终荣归故里。真乃奇人也,仅他一人之故事就是一部经典的影视剧作品。故事就此完结了?并没有才刚刚开始,之后更是牵扯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真是精彩至极。五星好评,推荐此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第(2)篇喜欢调皮的文字,虽然亲王这本书并不那么调皮,但可读性高,将那些细碎繁琐被人忽略的历史写得生动而有质地。即使每一篇都是小老百姓的琐事,背后隐隐却都是官场营生。不管是丝绢税案、保卫龙脉、祖庙地产争端还是小吏舞弊,与其说亲王在写小民,不如说是在写吏治。但比起仅仅写勾心斗角的权谋,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却真使人喜欢。因为虽然写到了每个人各自的小心机或大罪过,却也照顾到每个人各自的不容易,故纸堆因为这些人性的细节而显得有血有肉,值得一读再读。即便读完很有恍惚之感,好像几百年的时光也没有改变很多,历史转身的衣角似乎在现实里还清晰可见。但比起所谓的什么大背景大人物大事件,这样小人物在不能自主的命运里仍据理力争、拼命挣扎又最后却能挣个明白的故事,才是历史的能量所在吧。比起那些所谓又隐又忍还要等还要狠的所谓成功人生,这些小人物的真性情,真是不要太痛快。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书笔记 第(3)篇不是小说,却比小说更精彩,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这里没有生死存亡的战争,没有历史上的名人,没有庙堂之上,没有文武之间,有的只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真正让人看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下的平民百姓们真实的生活。最喜欢关于黄册一卷,能看出大明是如何从洪武到永乐,再到嘉靖,万历,崇祯一步步垮掉的……在这座黄册库里,记录着整整一个王朝的田土盈缩,民生消长。你可以拉近视角,注视大明王朝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也可以拉近视角,看到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家庭的生老病死。其存储之巨、信息之丰、分列之细,是全世界档案室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个奇迹。在这个王朝统计下的每一个人,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无论你是农夫、军户、 土司、士子,都在这座库房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历史是很有趣的,希望你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