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7-08 00:53:04 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
作者:阎连科
《我与父辈》是一部长篇散文作品,是阎连科对父辈的一次写作祭奠,是一个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我不断地回家、回家、再回家,把写作《我与父辈》当成一种赎罪和忏悔,直到觉得自己又是那块土地的儿子了,才可以重新上路远行。”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七分像下取整,阎连科先生1958年出生,这是他50岁写的散文集,里面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父亲,大伯,四叔的人生故事和生活场景。语言淳朴,情感表达朴素,因为最近刚好读了杨绛写的《干校六记》从知青的视角看农村,再从这本有从农民的视角看知青,对那个时代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也能理解一些愤怒。直接写苦,农村的生活艰难,阎连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这个苦包含姐姐患重病全家人多一份买药求医的重担,包含父亲精心经营的土地被收归公共所有的那种酸痛和无力,包含哥哥为了补贴家用卖血的担当,包含受不了农活的那一份苦对土地的背叛和逃离。对父亲的部分包含了对自己无情的拷问。他写了当兵是逃离土地和贫困家庭,写了父亲重病时内心底感受到的疲惫和拖累,足够诚实也足够对自己严酷。对大伯的部分很戏剧性,大伯是一个家里孩子很多又很喜欢孩子的人,和所有农村父辈一样,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子女纷纷成家立业,可是大伯性格的复杂包含了他好赌,几度成为家里的灾难,还好这个家庭在风雨飘摇之后子女孝顺,家境修炼改善,大伯去世的“过程”宛如和死亡的相处与对话。四叔是在外有工作,家里在农村的“一头沉”,长年在外务工,农忙时恨不得把一年的农活在一个月干完。过着农村人严重风光的生活,其实辛苦只有自家人明白。每个人都很丰富,但或许是作者的深爱,使得笔下的家人多少是被美化过的,反是少了一点复杂度。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n《我与父辈》 | 阎连科n▴▪︎▴▪︎n一提笔就写“也就那一刻,我为我的写作感到了歉疚和不安”,“我隐隐感觉到,似乎我的写作是一件与他们无关的事”.像掩埋于土里无关寒暑的硬石头,秘而不宣,等这一个“有朝一日”.n他在这片土地里荒蛮地成长,对命运许久的触摸与敏锐是自小而来,荒凉蛮横的孤独与黯然,只有一心出走,故意远走被时间离散,装作不是自己才作罢.n一个使他自觉良多亏欠的泥土色父亲,一个寒冬涉水搬石头,拥有闪光生命力的大伯与其儿女,还有“骨子里有着太多如我一样的懦弱和沉默”的四叔.故事情节越详实,越是轻易被一眼看穿情怯.n深印象的一个片段,是吃着粮食的村人们谈天说地,“一村人吃的山呼海啸,说的天翻地覆,完全如那村里降下一道吉祥的圣旨一样,和皇帝亲自来到了村里一样,和一个村庄忽然成了一个国家,村人们要在那黄昏前进行一次乡村别味的开国大典.”n这一瞬间你为尽力活在人世的那种实在而轻乐,也就在这一刻,感动成了最小的情绪,那个很久之前被时间奋力冲散的分叉线在重合了,值得了.n年少时的情感逃避若能在成年后用这样耐心的方式补偿,是由衷的爱与颤抖,割舍不得,独此一生.终找到“有朝一日”,那么“迟”就不会被算作“来不及”.n#whats in my notebook##读书,我们是认真的#n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这是作者情感浓郁的父辈回忆,也可以说是反省了与父辈、与乡土之间的关系和牵连。作者丝毫不避讳自己内心曾有的丑恶,对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受到拖累的厌烦,对想脱离穷困乡土的自私,这些自省让作者更深刻领悟生与死的关系,与父辈之间的关系。曾在广州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展,展名似乎就是父亲,因与父亲相隔万里,他通过影像的手去触摸父亲,感受岁月在他身体上留下的千沟万壑,感受岁月给他留下的百转千回的故事。我们与父辈的牵连,远远超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在于人生旅途的同行与互相搀扶,在于悲欢与共。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父亲,大伯,四伯还有一众父辈,努力摆脱物质的贫乏,同时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给予了我们抵抗命运的力量,要把“日子”过成“生活”。高亚麟在一档综艺节目上说过类似的话,“长辈年纪再大也是挡风的树”,长辈在,我们离死亡就永远有一个哦坚固的壁垒,慢条斯理,人生的每一步都不觉得着急。当长辈故去,我们将被死亡无休止地干扰,衰老,疲惫,将不断提醒我们,死亡的脚步近了。回忆是有痛苦的,但会给我们继续向前的力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