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09 00:50:57 读书笔记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
作者:何帆
何帆老师在过去的一年走遍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为我们观察到的——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你可以读到新的世界格局形成的背后原因、也可以欣喜地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在不同场景上演着好戏、新的生活方式为社会消除戾气和偏见、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大山深处开花结果……这本书通过鹰眼视角,既为我们呈现了上一年的全画幅图景,也带我们全方位观察那些微弱却充满力量的新事物、新框架、新方法、新理念、新业态、新生活方式……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变量》将帮助我们建立历史感,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这个世界。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过年期间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看到小标题“看到中国社会小趋势”,觉得很吸引人。年后终于找时间读完了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既有历史感又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入手,令人见微知著、思考未来。

作者认为这五个变量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我是部分赞同的,或者说至少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大的疑问。但是,社会变化很难预测,也可能会有第六、第七个因素突然出现,也是完全可能,甚至是必然会发生的。


我着重读了第一章,也就是总论部分;还有第四章,谈论“自下而上”,第五章,论述“社群重建。必须承认,阅读时候比较有欢欣鼓舞的感觉,但是读完了从反面思考一下,或许有助于批判性的认识这些问题。


先反思一下第四章,城市发展问题。的确像作者描述的,城市及其格局,都在不断变化。比如,我所在的郑州市,也在搞颜值提升,路边做了很多美化,甚至小的电线箱上,都描绘着美丽的图案,相信各地都是如此


的确,人们的审美要求高了,政府也在积极做出回应,这也可以理解为自下而上吧。但是,其中决定性的力量还在于政府,而政府这样做的初衷,很可能是在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吸引更多人口来到这个城市生活、就业。何况,这样的“运动式”改造城市,以往并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比如以往的大拆大建等。


另外,书中还提到扩张型城市、收缩型城市等,而作者将东莞和义乌称为“精明收缩”,作为成功的典型。问题是,这两个城市是否具有普遍性?首先,这些都是经济发达、居民富裕的城市,并且处于沿海地区,民间的力量比较强。比如作者谈到的东莞市规划市中心的尝试,总难以落实,其原因就是东莞不设区,市下面直接是镇,市政府没有镇政府有钱;所以这样的规划难以被镇政府、居民接受;而历次的规划,也就不了了之。而东莞这样不设县区的行政设置,全中国大概只有5、6个市。

但是,作者的观点毕竟还是很有启发性。以往人们谈到居民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总是指出其不畅在于中国没有民主制度。而作者所举东莞的例子,让人看到行政区划的设置,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或许可以走其他路径。这是比较务实的,也是绝大多数百姓在走的路。


还有作者所举的菜市场、咖啡店的例子,觉得未必具有很大的推广可能性。

但是,从体验上说,美好的生活,确实是人心所向,可以吸引更多人。比如说,前一段我到荥阳了一趟,觉得荥阳还是很适合居住生活的。居民楼下就是公园、植物园、文体中心,环境这么好,当然会吸引人们居住;相比之下,觉得郑州的老城区,完全与自然环境、文体活动隔绝,简直太落后了。放眼全国各地,生态、居住工作的有机融合,是一大需求和趋势。



索须河边的公园绿道


再看第五章。第五章作者仍是以举例为主:阿那亚小区和范家小学。阿那亚小区作为中国四大神盘之一,运营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有一个现实,其业主绝大多数为北京的有钱人,将这里作为第二居所,甚至很多人只是在假期才来此小住。这个小区吸引的,可能是有钱人中有文化向往的人;他们并不常住,这小区可能沦为一个文化标本吧。



阿那亚孤独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


再看教育界的例子,范家小学。平心而论,觉得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如果苛求,或者像网上有的人评论的那样,这样的例子可能不具备推广的可能性。何况,教育界曾经有那么多的例子,比如杜郎口,先是轰轰烈烈的学习,后来又在争论中被推倒。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种模式不是很好的,但是他们敢于先走出一步,并且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探讨,就已经具有很大价值了。是必要的试错。


其他两章也大概翻阅了一下,作者举的极飞、海尔的例子,也很有启发。


我觉得可以如此来评判作者的观点:

把一切想得太美好,是不太符合现实的;但是,确实有很多小微趋势,在真实发生着,不可忽视;就像70年代末的个体户,以及90年代末的电商。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何帆教授写到,从2018年起,他将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年,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且有意思的,这件决定他后半生的事,是在一次饭局上用五分钟决定的。

何帆还开了一个公众号:何帆30年报告,公众号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邀请你说说自己的家乡话,给大家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一颗星,最多了!看书应该是个美好的事情,带正向思维阅读,多琢磨学到了啥。但看这本书的体验很糟糕,压制不住吐槽的情绪!原因有二,一是作者太能装,起手就要贯穿历史长河,带你发现事物规律本质,但用到的论据就是几个名人名言还有国外小故事,最详实的还是几个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没有过程分析,用既有的结论推导结论,草草了事,然后大幅篇章来调动读者情绪,言之空洞无物!二是,与老罗文风如出一辙,缺乏逻辑,想当然推论,而且还整得一板一眼,这种感觉似曾相识,那些彩票站里幻想中大奖,坐在中奖分析图前能分析一上午的人不就给别人这样的感觉吗?本书也有可取的地方,如作者所说,亲身游历中国大好河山,一手调研,这个精神很可贵,想看清趋势,确实需要亲身感受或者经历,靠听别人说,看别人写是没有说服力的。本书归属于休闲阅读范畴,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此书看看书里提到的新闻事件,商业常识自己掌握多少,有没有赶上趟。至于书里看似原创的模式和新名词,看看得了,别当真,别较真。

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这是含金量比较低的一本书。冲着何帆老师的名头和三十年大愿来读的,但读完这一本,就知道未来的29本可以速读甚至不必读了。何帆老师想的是写出《光荣与梦想》,读完感觉就是“罗胖与何帆”。这样的社会记录和趋势判断题材很难驾驭。作者一定要有这样的自觉和谦卑,才有可能写得比较像样。慢变量、小趋势的提出,并不是创新,只是换一种说法,玩概念、文字游戏的成分更重,给人的启发很有限。选择过于典型的案例,由此推导出一般性结论,并得出较多以偏概全的“趋势”性论断,个人认为逻辑上站不住脚,甚至有预设结论再选择论据之嫌。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过于感性,过多使用描写手法,把采访记录活生生变成了讲故事,降低案例的可信度,也与这类社会调查题材需要的客观理性和冷静相矛盾。看在何帆老师文笔流畅、正能量满满、情怀感人的份儿上,本来想给个三星半,但封面设计是真的丑出了高度,审美完全不在线,必须扣掉半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