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只是孩子读书笔记(3)篇

2019-07-09 06:23:04 读书笔记
只是孩子
作者:帕蒂·史密斯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传奇艺术家帕蒂·史密斯回忆录代表作,2017年全新精装改版。《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只是孩子读书笔记 第(1)篇

帕蒂是美国朋克女皇,欧美摇滚史上最传奇的女歌手之一,诗人。她家境贫穷但从小热爱读书,因未婚先孕被学校开除,到纽约寻找出路,睡在公园长椅上,每天为一片面包奔波!遇到后来成为著名摄影师罗伯特,成就了他们的旷世之爱!

         罗伯特出生在基督教家庭,他喜欢当辅祭,他和教堂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宗教或虔诚,而是基于美学!他拒绝父亲,让他在天主教、商业道路和从军的选项,承诺只为艺术而活。他早期素描和小装置有一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过时魅力和谭崔艺术几何图形的纯净感。渐渐地,他的作品内容开始转向天主教:羔羊、圣母和基督。后来罗伯特渴望摆脱天主教枷锁的,探索着灵魂的另一面,那个由光明天使统治着的另一面!他在自己孤单而危险的世界里,期待着自由、狂喜与解脱。

       帕蒂和罗伯特常常坐在一起画画,那种共同的幸福感是他人无法想象的。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罗伯特能长时间集中精神的能力传染了我帕蒂,帕蒂也以他为榜样,肩并肩地创作着。因为没钱,他们共同喝一杯咖啡,看演出也只能买一张票……罗伯特没有钱可以投入爱好,他同时以几种不同形式进行创作。经济条件允许的时候他就拍电影,有现成的材料他就做项链,他还用能找到的材料创作装置作品。帕蒂送了罗伯特一条沉甸甸的银质标牌手链,在上面刻了“罗伯特、帕蒂、蓝星”的字样,那是他们的宿命之星。

     后来 罗伯特和同性恋人萨姆成就了不朽的爱情!帕蒂和人中之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离开纽约去开始新的生活。而罗伯特始终在帕蒂的意识里:罗伯特在只属于我的宇宙学里,一颗星图上的蓝星。

      帕蒂踏入摇滚乐行列,她的作品《马群》的封面肖像毫无疑问要由罗伯特来拍,‘我的听觉之剑,要插在罗伯特的视觉之鞘里。’就像帕蒂的丈夫弗雷德所说,“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所有他拍的你,看起来都像他。”罗伯特终生都在为帕蒂拍摄肖像和唱片封面,使帕蒂以朋克音乐先驱者的姿态活跃于纽约!

     帕蒂天生的朋克激烈与叛逆,与罗伯特沉静和不妥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正如书中老妇人的话‘他们只是孩子’,他们用一颗赤子之心,坦诚的做自己,率性和狂热,用自己的方式宣告着我来过,我爱过!

只是孩子读书笔记 第(2)篇

”看那对这对年轻人,他们是艺术家!”路过的老阿姨这么说,旁边的老头不屑的回应,“他们不过是孩子!”

哈哈,他们是天生要走这条路的人,也永远是孩子。他们选的路十分艰难,各种生活困境、无助和迷茫,那罗伯特还沉迷药物,陷入混乱关系,不但出卖自己,还出卖艺术,最后遭遇不治之症。即使这样,在作者心里,他还是当初那个天使,他创作了那么多作品,最完美的那一件是他自己。

好吧,他们生来就是要打破界限和规则,捣鼓各种可能性,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只是孩子读书笔记 第(3)篇

真实的故事。不认识两位主人公,但仍然能感觉到这两个人为了追求艺术经历的折磨痛苦,两个人互相陪伴鼓励、一辈子互相欣赏的幸福,在不得不面对的那些选择时刻的纠结,眼看着爱人一步步在剧痛中走向死亡的无助和绝望,书中文字朴实,平铺直叙,如果是认识这两位主人公的人,一定会更感动。

不过,我可能太老朽,还是无法接受其中一些超出常规的事,比如大麻;比如他在知道自己的同性恋取向而与女主分开后,两人又因为某些原因生活在一起;比如男主人公的绘画和摄影风格……

总之,这是不太好理解的两个人之间温暖的感情故事。经历着的人,写作品的人,读者,会有共情,如果你刚好原本就对这两个人有感情,那就很值得一看,毕竟这种亲历者的自叙不那么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