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男,教授,生于1976年9月。2006.0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张翔
- 外文名:XiangZhang
- 别名:布拉格之春
- 出生日期:1976年9月
- 职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技术学院教授
-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人物经历
2006.0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自2009年7月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作为项目主研人员参加一项国家863高技术计画课题“微波光子检测器及光无线融合技术关键问题研究”;201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的一项固体雷射器光束净化研究课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研究方向
光电信息处理技术。
主要贡献
目前在自适应光学、雷射光束波前校正与控制、光束净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近年来以主要参与和完成者身份参加了3项国家863高技术计画(雷射光束净化技术相关)的研究并结题。已在中外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目前已被SCI/EI检索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并且均已获得实质性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雷射物理与雷射技术、光电探测技术、自适应光学光束模式控制等。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技术学院教授,美国IEEE会员。
在研项目
1.“高功率雷射器谐振腔内像差扰动对模式特性影响及光束净化研究” ,第4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2010.9月起。
2.“基于光与无线融合的微波光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高技术计画项目,第二主研人,2009.9月起。
3.“三网融合图像通信系统研究”,横向课题(为与深圳百特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科研项目),第二主研人,2011.8月起。
走访

4.高功率固体雷射器腔内像差扰动对模式结构影响及光束特性控制,2012四川省教育厅项目),项目负责人,2012.06月起。
5.高功率雷射器像差扰动对光场结构影响及模式特性控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2012.05月起。
完成项目
[1]. 2002.07~2003.07,“光束净化技术研究”;国家863高技术计画。(863-802专题)已结题,第二主研人。
[2]. 2003.09~2004.09,“光束净化技术研究”;国家863高技术计画。(863-802专题)已结题,第二主研人。
[3]. 2004.11~2006.11,“光束净化技术研究”; 国家863高技术计画。(863-802专题)已结题,第二主研人。
[4]. 2005.08~2006.08,国家863高技术计画863-802专题:“千瓦级高功率固体雷射器腔内自适应光束净化技术研究”, 第三主研人。负责前期文献调研和相关物理模型的数值仿真计算(课题为中科院光电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项目)。
[5].“高阶非线性异向介质中光的异常调製不稳定性研究”,201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第四主研人。2012.06月完成。
[6]. 2006.9~2009.9月,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非稳雷射谐振腔的数值仿真与腔内光束净化技术研究 ”。已结题,项目负责人。结题等级考核为“优秀”。
[7]. 2010年校选科研项目:“固体雷射器谐振腔内像差扰差动对输出光束质量的影响分析” ,项目负责人。结题等级考核为“优秀”。 2011.12月完成。
学术专着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及套用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3作者)。
代表论文
腔内像差扰动对正支共焦腔模式的影响及腔内像差校正, 中国雷射, Vol.35, Supp.1, March, 2008.(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全固态Nd:YAG雷射器热效应及输出光束波前像差分析,光学学报,Vol.30, No.3, Mar., 2010.(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被动调Q脉冲YAG板条雷射器输出光束波前像差分析, 光学学报, Vol.30,n Suppl.,信息光学专刊, Dec., 2010.(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腔内像散扰动对正支共焦腔模式影响的数值分析,强雷射与粒子束,Vol.21, No.3, Mar., 2009.(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正支共焦非稳雷射谐振腔的调腔共轴方法研究,光学技术,Vol.33, No.3, May, 2007. (核心期刊/EI,第1作者)。
中国发明专利
[1]. “正支共焦非稳腔调腔方法和腔内像差探测系统(第一发明人)。
[2]. “一种基于正支共焦非稳腔腔镜失调监测的新方法” (第一发明人)。
[3]. “一种基于哈特曼波前感测器的超声速流场探测新方法” (第一发明人)。
[4]. “正支共焦非稳腔腔镜内自动校準装置” (第二发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