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大鳍鳠

2022-07-03 18:15:05 百科资料

大鳍鳠(学名:Hemibagrus macropterus)是鲿科、鳠属鱼类。体延长,前端略纵扁,后部侧扁。头较宽且纵扁,头顶被皮膜;上枕骨棘不外露,不连于项背骨。吻钝。口略大,次下位,口裂呈弧形。唇于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齿。眼大,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上缘接近头缘。眼间隔宽而平。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管状。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超过眼中央或达眼后缘。鳔1室。鳃孔大。背鳍短小,骨质硬刺前后缘均光滑,短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垂直之上方。脂鳍低且很长,起点紧靠背鳍基后,后缘略斜或截形而不游离。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胸鳍侧下位,硬刺前缘具细锯齿,后缘锯齿发达,鳍条后伸不及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尾鳍分叉,上叶长于下叶,末端圆钝。活体背灰褐色,体侧色浅,腹部白色,体及鳍均散布暗色小斑点,各鳍色灰,尾鳍上叶微黑。

大鳍鳠为中型底栖鱼类,常栖息于江河急流、多石砾的水体中。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螺、蚬等底栖动物和小鱼虾,也食水生植物和藻类。分布于中国珠江、湘江、赣江及长江水系。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大鳍鳠
  • 拉丁学名 Hemibagrus macropterus
  • 别称 江鼠,石板头,石扁头,岩扁头,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鳍前平扁,尾部侧扁。头宽且平扁,口宽阔,亚下位,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前后鼻孔分离,后鼻孔有鼻须。眼小,眼间隔宽且平。体裸露无鳞,侧线平直。体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浅,体或有散在的细小斑点。

识别特征

  标准长为体高的5.5-10.0倍,为头长的3.3-5.5倍,为尾柄长的4.4-5.1倍,为尾柄高的9.0-13.5倍。头长为吻长的2.1一4.6倍,为眼径的4.0-7.8倍,为眼间距的3.2-4.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6倍。体长形,头扁平,背鳍后身体逐渐侧扁。吻扁圆。口亚下位,口裂宽阔。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及腭骨均具绒毛状细齿。唇厚,上下唇联合于口角处,唇后沟不连续。须4对,均较长。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外侧颏须可达胸鳍基。眼中等大,位于头背侧,眼间宽较平坦。鼻孔分离,后鼻孔距眼前缘较距前鼻孔为远。鳃孔大,左右鳃膜联合但不与峡部相连。背鳍刺较弱,后缘光滑无锯齿。胸鳍刺发达,长于背鳍刺,前缘具小锯齿。后缘具粗锯齿。腹鳍扇形,末端远不及臀鳍起点。脂鳍甚长,约为臀鳍基的3倍,其起点接近背鳍,末端不游离,与尾鳍基相连处为缺刻。尾鳍凹彤,上叶稍长于下叶。肛门近腹鳍基部,而远离臀鳍起点。体裸露无鳞。侧线平直。体侧灰黑色,侧线以上体色较深。腹面白色。部分个体体侧具深褐色斑点。

大鳍鳠

生活环境

  多在江河流水,底质多砾石的环境中生活,也出现于沟渠、溪流上游。底栖。肉食,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水生昆虫成虫及其幼虫、螺、蚌、虾、蟹为食,也食小鱼。多在夜间觅食,无明显季节变化。嘉陵江的个体l龄体重约30g,3龄体重约119g,5龄体重约280g。雄性体重30g.雌性约100g以上即达性成熟。6-7月为繁殖季节,在流水滩上产卵,卵粘附于石块上发育。分布于长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产较多,为常见的食用鱼之一。一般个体重0.5公斤左右,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肉质细嫩,味亦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

大鳍鳠

保护

  《关于建立第五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请示》(川水〔2012〕86号)

  四川省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第五批)

  1202 大洪河邻水段中华倒刺鲃大鳍鳠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邻水县

营养价值

  全鱼和肌肉中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62.09±3.8%和68.28±4.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5.33±1.7和21.87±2.9;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6%,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总氨基酸量的29.70%。综合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分析的结果,表明大鳍鳠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