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感测与路由技术》一书主要阐述了无线感测与路由若干关键技术中几个方面的内容: 无线感测器网路拓扑演化模型, 基于多尺度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无线感测信息融合模型及方法等内容。这些技术可以促进物联网及WSN技术的发展及套用。本书作者张德乾,张晓丹,李光。
基本介绍
- 书名:无线感测与路由技术
- 作者:张德乾 张晓丹 李光
- ISBN:9787030364678
- 页数:215
- 定价:80.00元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
内容介绍
《无线感测与路由技术》主要阐述了无线感测与路由若干关键技术中几个方面的内容:无线感测器网路拓扑演化模型,基于多尺度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技术,无线感测信息融合模型及方法,适用于网路负载突变的MAC协定,基于前向感知因子的能量均衡路由策略,最小传输和自适应负载平衡路由方法,面向WSN的隐私保护方法,基于综合準则的无线Mesh网路路由方法等。这些技术可以促进物联网及WSN技术的发展及套用。
《无线感测与路由技术》可供计算机、网路通信等相关方向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学习和参考,也适合物联网、无线感测器网路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开发技术人员阅读与参考。
作者简介
张德乾,男,湖北黄冈英山县人,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移动计算、智慧型控制、线通信等。主持国家863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项目十余项,在SCI和EI索引的计算机领域有影响的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着多部。获得专利多项。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
张晓丹,女,吉林通化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融合、物联网、知识检索、线通信等。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计画项目等多项,在SCI和EI索引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3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着2部。
李光,女,黑龙江大庆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线感测、信息融合、物联网、网路通信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SCI和EI索引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专利多项。出版学术专着多部。获得科技奖励多项。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物联网套用背景
1.2无线感测器设备
1.3WSN
1.4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5深入研究的意义
第2章WSN概述
2.1WSN的特徵
2.1.1WSN的特性
2.1.2WSN的受限性
2.2WSN的结构
2.2.1WSN的硬体体系结构
2.2.2WSN的能量体系结构
2.2.3WSN的软体体系结构
2.2.4WSN的通信体系结构
2.3WSN的MAC协定
2.4WSN的路由协定
2.4.1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定
2.4.2基于层次结构的路由协定
2.4.3基于地理信息的路由协定
2.4.4基于多路径的路由协定
2.5WSN面临的挑战
2.6本章小结
第3章WSN拓扑演化模型
3.1BBV加权网路模型
3.2wSN拓扑演化模型
3.2.1拓扑演化模型
3.2.2拓扑演化过程
3.3理论数据验证和拓扑性质分析
3.3.1理论数据的验证
3.3.2拓扑性质的分析
3.4本章小结
第4章基于多尺度变换的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4.1面向wSN的图像压缩编码技术概述
4.2多尺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4.2.1多尺度分析
4.2.2双尺度方程
4.2.3二维小波变换
4.2.4Mallat算法
4.3传统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4.3.1DPCM预测编码
4.3.2EZW编码
4.3.3SPIHT编码
4.4改进的图像压缩编码算法
4.4.1小波係数预处理
4.4.2低频部分编码
4.4.3改进的SPIHT编码
4.5实验测试及性能比较一
4.5.1小波分解尺度的选择
4.5.2不同阈值化方法作用后的视觉效果图
4.5.3不同阈值化方法在不同尺度下的运行时间
4.5.4加入椒盐噪声的实验结果
4.6实验测试及性能比较二
4.6.1不同算法作用后的视觉效果图
4.6.2不同算法编解码的运行时间
4.7本章小结
第5章无线感测信息融合模型及方法
5.1无线感测信息融合的理论基础
5.1.1简介
5.1.2无线感测信息融合的基本方法
5.2无线感测信息融合过程的结构及模型
5.3无线感测信息融合新方法
5.3.1技术背景
5.3.2证据理论介绍
5.3.3一种新的无线感测信息融合计算方法
5.4无线感测信息融合测试示例
5.4.1测试场景一
5.4.2测试场景二
5.4.3测试场景三
5.5本章小结
第6章适用于网路负载突变的MAC协定
6.1wSN中MAC协定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性
6.2MAC协定的分类及原理
6.2.1基于竞争的MAC协定
6.2.2基于固定分配的MAC协定
6.2.3两者混合的MAC协定
6.3面向网路负载突变的节能MAC协定
6.3.1相关研究
6.3.2节点分类的设计
6.3.3新的节能MAC协定设计
6.4MAC协定仿真与性能分析
6.4.1网路模拟工具
6.4.2节能MAC协定仿真
6.5本章小结
第7章基于前向感知因子的能量均衡路由策略
7.1WSN路由协定的分类
7.2典型的wSN路由协定
7.2.1LEACH协定
7.2.2HEEl)协定
7.2.3TEEN协定
7.2.4PEGASIS协定
7.2.5EEUC协定
7.3基于前向感知因子的能量均衡路由协定
7.3.1模型的建立
7.3.2FAF-EBRP协定的设计
7.3.3基于FAF_EBRP协定和点强度的局部拓扑重构机制
7.4FAF-EBRP与其他路由策略的实验对比及分析
7.4.1实验工具OMNET++介绍
7.4.2讯息的设计
7.4.3实验环境和参数设定
7.4.4性能指标及实验结果分析
7.5本章小结
第8章最小传输和自适应负载平衡路由方法
8.1简介
8.2理论背景
8.3分散式最小传输多播路由算法
8.3.1网路模型的建立
8.3.2协定描述和初始化
8.3.3最小传输多播路由协定
8.3.4仿真与性能分析
8.4自适应负载平衡路由方法
8.4.1无线网路分析模型
8.4.2相关路由协定
8.4.3自适应负载均衡多播路由方法
8.4.4加权流量调度算法
8.4.5维持和修复路由
8.4.6通信延时
8.4.7仿真及分析评价
8.5本章小结
第9章 面向wSN的隐私保护方法及LBS系统
9.1隐私保护相关理论及技术
9.1.1位置是一匿名模型
9.1.2空间模糊算法简介
9.1.3安全多方计算模型
9.2面向wSN的隐私保护方法
9.2.1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9.2.2最优匿名模糊空间的描述
9.2.3最优匿名模糊空间的求解
9.2.4实验验证和对比
9.3查询内容的隐私保护
9.4面向wSN的LBS系统设计及实现
9.4.1Android简介
9.4.2系统的总体设计
9.4.3系统实现流程
9.4.4系统运行和测试
9.5本章小结
第10章基于综合準则的无线Mesh网路路由方法
10.1概述
10.2传统无线Mesh网路路由协定
10.2.1DSDV10.2.2DSR
10.2.3AODV
10.3无线Mesh网路的优点及路由协定存在的不足
10.3.1无线Mesh网路的优点
10.3.2无线Mesh网路路由协定存在的不足
10.4改进的无线Mesh网路路由协定基础
10.4.1构建网路模型
10.4.2相关定理及性质
10.5基于综合準则的EAODV路由协定描述
10.6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10.7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