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9-04-07 00:18:11 百科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四个一级学科领域,具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以及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智慧型交通、车辆电子技术等专业特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地区:长安
  • 性质:211
  • 历史:三十多年的发展史

机构设定

学院下设6个系(部):计算机科学系、交通信息工程系、软体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3个实验室(实验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6个研究所(研究开发中心):计算机套用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交通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体研究开发中心、长安交技智慧型交通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网路与信息技术、软体工程理论及套用、信号处理理论及套用、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智慧型交通系统理论及套用、交通信息分析与处理、高速公路交通控制与自动化管理、智慧型测控系统。
在信息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散式网路测控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仿真理论与套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理论、软体工程理论及套用。
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与道路智慧型检测技术、交通信息採集处理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智慧型交通系统理论及套用、交通行业信息化理论及工程套用。

科研成果

学院研究工作成绩显着。近3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着、译着30余部;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5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9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软体着作权40余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0余篇。

学科介绍

博士学科2个: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智慧型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硕士学科 6个: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智慧型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计算机套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信号与信息处理
工程硕士学科2个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智慧型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科 2个: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计算机套用技术
本科专业(方向)7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套用技术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方向)
软体工程
网路工程
物联网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师资概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教授22人(含兼职教授3人,其中外籍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3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具有博士学位50余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75%。在学院科研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本科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的保障,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

学生工作

学院自从1978年以来,历届的本科、硕士及博士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交通信息与控制等领域的骨干力量。现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200余人。该院 2001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江枫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

学院领导

院党委书记:胡予欣
院长:宋焕生
副院长:安毅生
副院长:孙朝云
院党委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杨玉龙
院党委副书记:陈晏
副院长:段宗涛

系部介绍

计算机科学系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任务。设有计算机套用研究所和软体研发中心两个研发机构。计算机科学系现有专任教师13人,1名兼职教授。其中教授4人(1名兼职美籍教授),副教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12人,高级职称高达57%,是一支年轻的、肯于奉献、业务精干、发展势头良好的教学科研队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每年招生规模约220人,已连续招生20届,是校级名牌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挂靠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毕业后主要在IT行业从事项目的开发,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交通信息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成立于2007年9月,是为了适应交通行业对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国家对交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最佳化长安大学学科专业结构,提升长安大学在交通行业信息技术套用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力,拓展长安大学本科学生的就业面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教学单位.共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3人,在读硕士1人.
研究方向:计算机套用技术、测控技术、网路与通信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交通信息技术、ITS技术、光电技术、智慧型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小波理论及套用.
交通信息工程系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和“网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计画于2008年开始招生。
“交通信息工程”专业计画每年招收本科生70人、硕士研究生15余人;“网路工程”专业计画每年招收本科生40人、硕士研究生15余人。
“交通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交通行业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套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网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科研、教育、医疗、公司、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培养具有计算机网路系统的规划、设计、集成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软体工程系

软体工程系创建于2007年,主要承担软体工程专业本科生、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任务。软体工程系现有教师13人(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7人,博士指导教师1人,硕士指导教师4人,兼职教师分别为美籍软体工程专家常心泰博士和美国南伊利诺伊斯大学车敦仁教授。目前,软体工程专业共开设了包括程式设计基础精品课在内的三十余门专业课,其中50%以上课程与最新软体技术相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及获奖情况 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体理论与系统、软体工程与管理、信息系统与工程。近年来共承担各种纵向、横向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公安厅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其中被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检索的论文有10篇。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实践,先后出版着作及教材十余部,主持和参与两门精品课建设,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并多次荣获教学成果奖励。
每年大约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人数;主要培养哪些领域的专门人才;在哪些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套用工作 每年大约招收本科生120人,工学硕士生10人。软体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基础,研究软体项目开发方法和软体项目管理,突出对学生的软体开发能力和软体工程素质培养的专业。我们推行高层次、实用型、複合式的工程科学技术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体理论和软体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软体设计与实现、项目管理能力、较强的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软体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体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创建于1996年,该系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长安大学本科名牌专业, 陕西省特色专业,并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慧型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8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智慧型电子仪器的设计与研发、计算机智慧型测控技术、通信网路与传输技术以及图形/图像处理等。
本专业成立10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3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陕西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陕西省青年科学家论坛优秀论文”等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40余篇,出版科研着作6部。
电子信息工程系获得了“长安大学先进集体”、“长安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先进集体”、“长安大学先进党支部”、 明桿楔式闸阀“信息工程学院先进科技集体”等荣誉称号,多名教师获得了“长安大学教学名师”、“长安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长安大学优秀教师”、“长安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信息工程学院先进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是在2000年开始招生的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础上而创建的。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硕导3人。通信工程系多名教师获得了 “长安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长安大学优秀教师”、“长安大学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工作是通信工程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智慧型测控技术、通信网路与传输技术以及图形/图像处理等。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含有多感测器与阵列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估值与自适应处理,现代信号处理及套用等。近年来先后参与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软科学基金”等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包括交通部重点课题《车——路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能研究》,河南省交通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微波加热的公路养护机械研究》,交通部重点课题《微波加热原理及其在公路上的套用》,河南省交通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交通通信管理系统》。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实践,先后出版着作及教材多部,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
通信工程系主要承担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任务。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类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类的研究、设计、开发、製造、运营和管理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化建设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每年大约招收本科生80名,硕士生10余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