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后,人生无数可能》是百万级自媒体人、“有故事的女同学”曲玮玮的励志作品集。收录了作者数十篇故事及随笔,表达着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大胆的生活主张。你要经历一切,哪怕不完美。
基本介绍
- 书名:今天以后,人生无数可能
- 作者:曲玮玮
- ISBN:978-7-5404-7798-1
- 页数:304
- 定价:38.00元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880×1270 1/32
内容简介
“人生就像气球,随时可能被荆棘刺破,但它在晃蕩中飘着,最终却能跨过山川湖海,去往山巅,去往繁华闹市,去往缭绕炊烟,去往兇悍丛林——有无数种可能。”
如何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作者曲玮玮用自己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二十岁出头的她,做过射箭教练、婚礼策划师、支教老师、记者,写过小说,当过编剧……经历如此丰富,并不源于对“故事”的刻意追寻,而是对平淡生活的不甘。秉持着不设限的生活主张,恣意挥洒青春,去探索,去折腾,折腾出荡气迴肠的故事,闯蕩出未来的无限可能。
《今天以后,人生无数可能》收录了作者走心又走脑的数十篇故事及随笔,表达着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大胆的生活主张。你要经历一切,哪怕不完美。有改变的勇气,有选择的底气,有为选择付出代价的能力,从而创造生活,而不是等着被生活取悦——生活不会取悦任何人。
“总有一天,那些孤单和落寞会成为我们的勋章。我们抖落肩上的尘土,无视脸上的结痂,生猛地跟生活嬉笑说:‘来吧,我什幺都不怕。’”
活在青春里,活出最大可能。
作者简介
★曲玮玮
青年写作者,自媒体人。
「一个」APP作者,两届 “新概念”冠军。因文字戳心、见解深刻,受到近百万年轻人的关注。平均每天,都有3000人被圈粉,成为其微信公众平台的忠实读者,在其引领下,突破自身局限,实现人生的无数可能。
好奇心使然,做过射箭教练、婚礼策划师、支教老师、记者,写过小说,当过编剧,被称为“有故事的女同学”。曾去全国各地跟陌生人生活一天,採访有故事的人,妄图使自己精神明亮之余,也带给行人一束光。
想走遍大山大河,也走遍人心的千沟万壑。
目录
Chapter 1 你走过的最漫长的路,是套路
你眼中的故事,其实是别人充满波折的人生
真正的成长,就是不再急于成长
你追求的不是稳定,是随波逐流
你走过的最漫长的路,是套路
没错,我就是很拼
成为“厉害”的人,不应该是你的目标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从来不会无聊
经常说“谢谢”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我很反感你说话的样子
活着多好,傻子才去死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Chapter 2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没有人能挟持她们的美丽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好恨自己不精緻
人生要有大欢喜,也要有小确幸
和俗世最舒服的相处,不是对抗,是征服
真正的热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放下,是对不切实际的梦想最好的殉葬
自信就是大大方方慢一点
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幺
不是每一场旅行都有意义
愿你与自己温柔相待
来吧,我什幺都不怕
Chapter 3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
现实可以有多美好
这些有趣的人,路过我的生命
人生总要做一些跟钱无关的事
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观众
善良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做女生,很累吧?
做男生,也很累吧?
你策马扬鞭仗剑天涯,我在路边赏我的花
你只是努力,并不是浮躁
我需要变强的理由
Chapter 4 你要的爱,永远都在
对有些人而言,单身是会上瘾的
有一种喜欢,无关爱情
喜欢是情非得已,放下也是
最好的状态,是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不会聊天的人不许谈恋爱
多一点真诚,也多一点套路
喜欢你,但与你无关
你是否还会想念那个离开的人
你要的爱,永远都在
Chapter 5 故事的结局不会写在开头
他不喜欢你,你就放下他吧
故事的结局不会写在开头
如果你也曾奋不顾身爱上一个人
活在远方的人
最悲哀的人,是不懂拒绝的人
当我对父母设定了“分组不可见”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最美好的词,叫“一期一会”
在大学里,做个“自由而无用”的人
在台北找回失落的文学
一人食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时代,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后记:写作是与孤独长相厮守
作者自序
给人生做加法,超越一切不可能
最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幺要写作?为什幺梦想当作家?
每个作家都会给写作赋予理由。写作是记忆的重建,写作能让人审视内心。苏童说作家是被命运选中的传道之人,萧红说没有比写作更愉悦的生活。
坦言讲,我早就忘了去思考写作的意义,因为它已经变得跟我的呼吸一样重要,成了生命中的不可或缺。写作这种动作,甚至跟外物刺激一样,能带来一种极致的快感。与其说我着迷于文字,不如说着迷于文字背后对人性深处的探寻,对世界剖面的观察。
我想用写作去劈开这个世界,劈开她的温柔绚烂,也劈开她的阴暗狡黠。
因为写作本身就像机器猫的口袋,包罗着万般可能。
几年前,我经历着高考前最暗淡的日子,每天强迫自己做一张又一张试卷,压力就像沸腾的水在头顶翻滚。做题做到想吐,最后面对着白墙都感觉像面对一张试卷,看见朋友脸上的痣,就像撞见尴尬的小数点。
而那时唯一的放鬆方式,就是写作。
打开空白的文档,我感觉到自己不再是挤在独木桥一端的几十万分之一,而是一个创造者,新奇想法在脑海里滋生、升腾、膨胀。
我能在文字里搭建新的世界,每写一个段落,就觉得人生延长了一部分。
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寄托在文字里,我以为自己会诚心正意,一生只做好这一件事。人生无非如此,或潦草或笃定地选择一件事,然后义无反顾地做下去。而对于那些陌生的领域,只能摆手避之。
像我第一次无意中闯进射箭馆,站在玻璃窗前远远地观望着,跃跃欲试,心里却对自己说,这项运动太难了,门槛太高,一定不适合我。最后被朋友逼着上手,尝试几次后竟也能轻鬆射中十环。
后来,除了写作,我发现人生之路还可以走得更宽。
受好奇心驱使,我体验了其他职业,做过射箭教练,做过婚礼策划师,去雷州半岛支过教,做过“南方系”的记者,做过编剧……我曾以为那是对初心的背弃,后来发现,人生就是一块地毯,我们可以用各种颜色去拼接。
再后来,我换了平台,开始在新媒体上写作。
起先我担心这种几乎每日更新的高频次产出会让文字枯朽得更快,但是看到那幺多冬粉说,每天要等着我更新看完我的文章才能入睡,也有人看了我的文章挽回了离去的爱人,有人决心辞职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我都特别欣慰。文字通过我的公众号,通过知乎等各种新媒体,像一艘船驶向了你们的世界,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点点可能性。
我觉得自己的转换是对的。曾经我在杂誌上写作,是背向读者而面向自己,抵达自己心中的尽善尽美。而时代给了文字新的可能,让我离你们更近。
或许你也可以尝试着挪动脚尖,换一种方式生活,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成长,并非让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耗,而是透过每一种新的可能性,让全新的经历在你身上留下印记。
每到新年,我都很兴奋,我特别喜欢看朋友写的新年计画。我要成为这样的人,我要做这样的事情,我要去这些地方……一切宛如新生,一切都像最初的蓬勃。
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像气球,随时可能被荆棘刺破,但它在晃蕩中飘着,最终却能跨过山川湖海,去往山巅,去往繁华闹市,去往缭绕炊烟,去往兇悍丛林。
有无数种可能。
我有个朋友,从小家教森严,之前的人生过得像行为守则一样规範,是公认的学霸,大学毕业后不出所料地做了审计师,每天穿西装,一本正经地摆弄数字。
我们都以为他就是如此了,永远都是我们喝着酒讲荤段子,他喝着汤力水不知就里地看着我们。但他突然辞职了。之前连游泳都不敢的他,去一座岛上做了潜水教练,晚上喝着啤酒跟游客聊天,仰着头看漫天繁星。
他实实在在地震惊到了我,人生没有什幺不可能。
很多年轻的读者向我倾诉迷茫。事实上,所有人都在反覆试错中认识自己。20多岁本来就是生脆鲜嫩的年纪,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要把自己拎到一条笔直的跑道上去,然后卯足劲狂奔,没有人生来就得知自己的使命。
你还可以去各种各样的路上尝试,在不同的跑道上流连,过刺激而丰富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不妨给人生多做一些加法,奔赴那些山高水远。
借用我最喜欢的《山丘》的歌词结尾吧: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倖汇成河。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崭新的可能性。
编辑推荐
★ 95后ZUI具爆发力的情感自媒体。曲玮玮,「一个」APP作者,两届“新概念”冠军,百万级自媒体人。平均每天,都有3000人被圈粉。其微信公众平台被周生生、爱迪达、乐视、华为等数十家品牌推崇合作。
★ 有故事的女同学。做过射箭教练、婚礼策划师、支教老师、记者,写过小说,当过编剧。有着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大胆的生活主张,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探求人生的无数可能。
★ 张晓晗、姬霄、午歌讚赏推荐。
★ 不设限的生活主张:真正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不是安逸,而是对生活的不甘。经历一切,哪怕不完美。活在青春里,活出最大可能。“总有一天,那些孤单和落寞会成为我们的勋章。我们抖落肩上的尘土,无视脸上的结痂,生猛地跟生活嬉笑说:‘来吧,我什幺都不怕。’”
★ #曲玮玮的生活主张#
1. 真正的热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2.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从来不会无聊。
3. 善良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4. 在複杂世界里,活出深刻的简单。
5. 你走过的最漫长的路,是套路。
6. 不艳羡他人,不输掉自己。
7. 人生要有大欢喜,也要有小确幸。
8. 放下,是对不切实际的梦想最好的殉葬。
9. 和俗世最舒服的相处,不是对抗,是征服。
10. 任何事都可以苟且,唯独爱要不顾一切。
11. 喜欢是情非得已,放下也是。
12. 不会聊天的人不许谈恋爱。
13. 最好的状态,是天各一方,两两相忘。
14. 认真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自我救赎。
15. 走得再远,也要守住最初的天真。
名人推荐
小时候趁大人上班,偷穿妈妈的衣服,对着镜子画上口红,踩着高跟鞋。小孩子扮大人,谁都做过,天真而愚笨。总想用大人的眼睛看一看世界。可是长大了才知道,少女时眼睛装下的东西有多重要。玮玮这本书是每个渴望长大的女孩的时光机。
——张晓晗
这个时代没那幺从容、缓慢,五年、十年,仿佛一眨眼就从身侧溜了过去。年轻的声音不断在耳畔响起,由稚嫩到老练,也仿佛只是一眨眼的时间。停一停脚步,望向快步行走的人们,曲玮玮的身影赫然在目。她的文章,天真与世故并存,爱和成功都要,对未来迫不及待,却又不会对当下失焦。她的故事不只是她的,也是这个时代的。那些少男少女,一瞬间长大成人。
——姬霄
玮玮下笔乾净利落,文字意象丰沛,情感书写细腻绵密。既保留了原生态故事的鲜活,又呈现出独特的文学意趣。
——午歌
精彩摘要
你眼中的故事,其实是别人充满波折的人生
“如何成为有故事的人?”
跟一些高中的读者聊天,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其实,如果你想要拼凑出能在朋友圈发九张照片、被众人点讚,在喝酒撸串时兴高采烈地和旁人分享的故事,那并不难。
搞张护照,搞点钱,倒腾出来一点时间,你可以去奥地利酒吧给一见钟情的姑娘唱情歌,去巴黎捷运追小偷见义勇为,去西藏和朝圣者一步三叩朝拜信仰,去拉美贫民窟和孩子们踢髒兮兮的皮球,去疾病肆虐的非洲做志愿者直击苦难。
从世界各地转一圈回来,这些就成了你酒入豪肠的故事。
当然,还有成本更低的“找故事”方式。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今天凌晨四点钟起床上街,和清洁工人一起迎接第一缕阳光,明天和酒鬼走在四下无人的黑夜肆意放蕩,后天和一群流离失所的乞丐拉家常。
但是少年,你搞错了因果关係。故事不是你拿着探测器一本正经寻找来的,而是你走在路上,不经意落在脸上的风霜。
不然,你就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为了沧桑而硬挤出一张深邃的脸,只会让你五官僵硬,两腮硬邦邦。
很多人也把游历当成故事。可是无论你环绕几大洋行过多少海里,在地球另一端逛过多少博物馆和历史遗蹟,探访过多少故居,也只能说明你的双脚踏过那些土地,你的眼睛看过那些风景,而它们依然不为所动地伫立在那里,不为你的观摩有一丝改变。
那些不是和你的生命建立关联的故事。哪怕它们在咫尺之近,也隔你天涯之远。
我在知乎上认识了几个同龄的写手。我喜欢读她们的故事,就像在夏日的夜晚啜饮一瓶梅子酒。她们并非经历过大开大合的苦难,幼年故事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缩影,自卑和羞怯,暗恋和叛逆,跟每一个背着双肩包、怀着心事的小姑娘一样。
我却把她们当作“有故事的人”。因为她们辨别出生活的拐点,在不断长大、不断和岁月握手言和的过程中,看到了生命的质变,把那些小心思和成长的坑坑洼洼提炼萃取成了更深沉的东西,使它们成为生命的养料。
青春期时我也很羡慕“大人的生活”,他们拥有高级的享乐、高级的苦恼,而不是如我一般,为喜欢的男孩子朝我眨一下眼而快乐,为期中考试退步而忧伤,这些太微不足道了。直到后来,当我也为了谋生在零下几度的室外穿着裙子主持活动,当我面对妈妈出车祸的讯息茫然失措,当每个故事披着事故的外衣出现在我面前,我突然很想回到十几岁的青春期。
少年,何必着急呢,没有人一生被养在恆温玻璃罐里,你总要经历人情世故,用光洁的皮肤接触粗粝的生活。你总会经历亲人的离去、朋友的疏远、前途未卜,那些你起初在小说中无法产生深刻共鸣的词——衰老、死亡、悲怆、绝望、无助,迟早有一天会静悄悄地走向你,住进你滚烫的眼泪里,藏在你晃动的背影里,在黄昏和你打上照面。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是衣食无忧的富二代或者养在城堡里的小公主,你一生总会经历爱情。爱情就是让每个人平白无故经历大起大落的东西。你会在思念中经历漫长的折磨,或被突如其来的失恋困扰得万念俱灰。
没有人会度过静态的一生,心灵注定要受颠簸,这就是生而为人的代价。少年,当一切到来时,我只希望你守住本心,别轻易被绊倒,别轻易在寒冬中被冻伤。希望你经历变故之后,依然在冬天捧着漂亮的雪花笑着说一声“还好”。
别轻信什幺“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少年,到你真有故事那天,杯酒下肚,而你喉咙鬆动,喑哑半晌,望着头顶凄迷的月光,只想沉默。
真正有故事的人,不会轻易把故事与人诉说。
好恨自己不精緻
1
小时候会给未来的自己勾勒出一种形象,“精緻”是我最先想到的一个词。我认为这就是对一个女性最高的褒奖之一,那不是缺乏灵气的精雕细琢,也非珠光宝气的生硬堆砌,是由内而外的精巧剔透。
但慢慢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一篇文章里,我写过自己的一种状态:“很多年前就想过,我二十岁的时候一定是个精緻的女性。每天踩细高跟上街,眼线画得很流畅,见了谁都轻声细语笑不露齿。可是现在每次吃冰激凌奶油都会滴到裙子上,急眼了控制不住爆几句粗口,经常踩着夹脚拖飞奔赶火车——对这样的自己有点失望,但就是恨不起来。”
回归生活才发现,有时向物质妥协就必须放弃那个更巧夺天工的水晶杯,向舒适妥协就必须踢掉华美高跟鞋换上粗布鞋,向时间妥协就必须放弃半小时盐浴只潦草沖几分钟澡。
唉,面面俱到的精緻显然是种奢望,那索性任脱缰野马驰骋,旷达地随心去就好。
2
但心中依然藏着很多精緻的女性。
想到作家陈丹燕写过一本书叫《上海的金枝玉叶》,提到老上海永安百货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
郭小姐从小吃遍珍馐美馔,英文流利,在伦敦长大,回国念燕京大学,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白富美。不过,这种贵族出身倒没什幺说头,把任何人放在锦衣玉食的生活里,大概都能举止优雅,拿腔拿调。
打动我的是后面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百货公司被收归国有,从前出门永远坐轿车、有保镖相随的她,换上粗布衣服,做起了职业女性。条件艰苦,她却能用煤球和铁丝烤出酥脆的吐司,用铝锅做出有圣彼得风味的蛋糕。
后来丈夫被打倒冤死狱中,家中财产全无,她也被迫去乡下劳改,养猪,乾髒活累活。但她永不屈服,永远抬起高高的下巴。她坚持穿旗袍清洗马桶,穿着光洁的皮鞋在菜场卖鹹鸭蛋。
可能这就是精緻,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生活给她酸柠檬,她用来榨成好喝的柠檬汁。
3
实习的时候,结识过一个做电视新闻的记者前辈。
在一个发布会上,人山人海,很多人不顾形象地蹲在地上记笔记,而她笔挺地站在角落,一手托着超薄笔记本电脑,一手飞快打字,一身黑色套装和干练的妆容十分得体。实在太吸睛。后来慢慢了解她更多。
她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採访、写稿、剪片子,四处奔波,忙得像火力全开的女斗士,却优雅如生活美学家。
在去採访现场的路上,她一边听时政新闻,一边打开化妆包有条不紊地化妆,确保下车后精緻地出现在採访对象面前。七厘米高跟鞋,睫毛根根挺立,嘴唇晶莹,香水恬淡,头髮没有一丝杂乱。
晚上回家,一定要泡澡敷面膜,开香薰机读书,无论多忙,每周都要去几次健身房,而且坚持练习书法。
虽然做民生新闻,她也关注时尚圈,跟进各大秀场动态,买自己喜欢的大牌,穿衣品位极佳。
在这行,大家都调侃自己是“新闻民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甚至顾不上一日三餐,哪有时间打扮自己,很多不修边幅的女同行甚至觉得她是异类。她一笑置之,继续保持精緻。
从小受教育影响吧,我们会把过分注重外在的人定义为“肤浅”,把所有深刻都聚焦于所谓的“内在美”。甚至有前辈会告诉你,在年轻的时候,只需埋头钻研专业技能,练就十八般武艺即可。剩下的一切,当你有了经济实力,自然手到擒来。
所以太多女生把所有精力投注于办公室,把青春圈养在图书馆,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粗糙的外表去追求真知真理,以为这就是内在涵养的本质。
慢慢地认识了越来越多比我年长的女性,发现得体的外在也是内在涵养的一部分,她们的灵魂和外在一样优雅。
我以前觉得精緻离自己很远,就像文章开头说的,既然做不到全盘精緻,那就放弃,自由任性无拘无束地生活就好了。但也发现,有时候哪怕多花一点点心思,出门前把鞋擦得一尘不染,洗澡后把头髮养护得细滑柔软,化妆时把眼睫毛刷得根根分明……就会觉得,心情畅快了不少,腰挺得更直,对生活多了一丝感念。
做不到像郭婉莹那样高贵一生,但或许我们可以,每天精緻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