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龙潭村(河南省新野县前高庙乡龙潭村)

2019-09-29 17:17:11 百科
龙潭村(河南省新野县前高庙乡龙潭村)

龙潭村(河南省新野县前高庙乡龙潭村)

龙潭村为一地名,在我国湖北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以及辽宁省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同名村庄,以辽宁为例就有龙潭村:辽宁省瓦房店市得利寺镇龙潭村和辽宁省东港市十字街镇龙潭村两个同名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村庄存在差别。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龙潭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河南省新野县前高庙乡
  • 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村情概况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前高庙乡龙潭村
龙潭村位于前高庙乡乡境东部,距乡政府 2公里 。西临狄青湖,东靠唐河与唐河县苍台乡隔河相望,南联王祠堂行政村,北邻下庙行政村。南北长约 1.5公里 ,西南东北斜长 2.5公里 ,东西较窄,约 1公里 。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8亩。自然资源
龙潭村地图位置

民族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农村经济

解放前,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建国后,农村经济逐步得到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进入21世纪,随着党中央优惠的农村政策的落实,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899.5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8.56 %。该村由于无特色产业,计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拥有企业 25个。

人口卫生

龙潭行政村有1101户,4295人,大部分为汉族,只有个别回族住户。总人口中男2322人,女1973人。国小以下文化程度占12%,中学文化程度占80%,大专以上文化占5%。有李、阎、刘、张、陈、杨、杜、王、熊、胡、何11个姓氏。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国小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4802.4 平方米,拥有教师 30人,在校学生1195人,距离厂口乡中学2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85 人,其中小学生1195人,中学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9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行政规划

龙潭村委会辖龙潭、张营、小陈庄、小信坡四个自然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龙潭,故名。龙潭,明洪武初年王姓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香水村迁居今村东 4米 处,时即有多户世居于此,以村东唐河回弯处—水潭—“龙潭”代村名。1965年洪水毁堤,河身西滚,与何塘村同时西迁建于此,合併新村,统称龙潭。
清同治元年,在村址上曾筑“天佑寨”。为清末翰林学士王儒林故里。张营,位于村部北1华里,狄青湖东岸。明末,张守义由今沙堰镇张庄分迁于此建村,即名张营。后分迁一支于村前另居,故有前、后张营之别。1975年,洪水毁村,两村合併,仍名张营。小陈庄,位于村东1华里,唐河北岸。清乾隆三十七年,唐河改道,将唐河东陈排湾耕地分割一段于河北,为耕种方便,先后从陈排湾搬来四户居住,繁衍成村,故名小陈排湾。又因村北、村西为唐河故道,村南、村东是唐河新道,新老河道四周环绕,又名四河套。1934年始由唐河县划属新野,改名小陈庄。小信坡,在村部北 1公里 ,狄青湖西岸,老龙沟东侧。清乾隆年间由信坡村分迁一支于村南居住,故名小信坡。人文地理
龙潭村地处唐河西岸,老龙沟东边,地势平坦,土质以沙质黄土为主,村西老龙沟岸边一带为黑土地,利于农作物生长,村东唐河弯弯曲曲,四季流畅,村西狄青湖、老龙沟常有积水,利于灌溉。土地中,耕地3488亩占75%,乡村道路用地占5%,林业用地占15%,工业用地占5%。自然植物资源有蒲公英、车前草、枸杞、野菊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材料。新农村建设
全村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海拔1980米,年平均气温 14℃,年降水量67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水稻、烤菸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297.5亩,人均耕地0.85 亩,林地16309 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430元。该村建有党支部9个,共有党员158人,少数民族党员9人,其中男党员128人、女党员30人。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为车站所在地,建有集贸市场 1个。
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发展重点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①重点发展种植业,以蔬菜、花卉、经济林果为依託;②努力建设新型乡镇集市③,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