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玚有《别诗》两首,皆是抒发行役思乡的离愁别绪。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别诗
- 创作年代:东汉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应玚
作品全文
其一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
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
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
其二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作品赏析
其一
“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起首二句,响亮高亢,描写的却是自然界最平凡的景象:早晨的云朵飘浮四海,黄昏时夕阳归沉于故山。然而这平凡的景象却在向人们表明它们是各得其所的:云朵本应飘浮于天空,太阳更是日日归向渊虞。万物各有所依、各有所归,日复一日,以至永恆。而人类,却总要经受离别的痛苦。承受平时世里离别故乡与亲人,皆是极其令人伤悲的事情。更何况在艰难乱离的时代,人们的生命且常常不能自保,流离他乡又如何能够轻易回返故乡?久别故里,难免要深切的思乡,而乱世中中的思乡,又如何不令人百感交集、忧思难遏?起首二句之后,诗人直接抒发了怀土的深情:“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平直道来,却见出乱世流离者的悲哀。这悲哀,说是“不能言”,又一定要“言”,言抑或不能言,却终是萦绕于诗人的心空,无法解脱。诗的末句说:“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悠悠”,即路途迢远无尽。诗人跋涉千里万里,何处是止宿处,自己难以知晓,何时能重返故里,更是他无法逆料的事情了。
这首诗开头二句,起得极有气势。浮云本是《古诗十九首》以来诗人们时常写到的。“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便是此类名句。一代代诗人,用浮云来比拟游子,用浮云那行路飘忽、匆匆而没的太阳来比拟人生的无常,抒发行役思归、渴望生活安定的心情。这样,浮云和太阳的形象,便蕴含了无限的内涵,令人深深体味到它们在漫长历史中沉澱起来的人生苍凉之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在气象壮阔之后,用平直的语言直抒别情,气度似较平和,感情则深挚沉厚。因此浅易的文辞随之变得分外有力。诗的结句“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收得突兀,却令人在思索之间感动无穷的余哀。
其二
第二首,意思与情绪与第一首承接。
诗首四句,写的是黄河的流水,浩浩蕩蕩,屈曲九折流向东北。那河水奔腾万里,终于走向沧海的归宿。河水之赴沧海,正是“不捨昼夜”的,而沧海迎来河水,它自己亦是汹涌迴转,流蕩生波,不曾有片刻的止歇。诗人以长河沧海起兴,抒写自己行役万里、未有止息的感概。河水的奔流,海流的牵动,其实都是诗人内心极度不安的象徵。诗人接下来写道“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五内”指五脏。诗人远行万里,不知归期。登临大河,只能一再叹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乡思,充满了悲伤和忧虑。通读全诗,仿佛能从那九折河水的奔流声里,从海流牵回涌动不曾休止的撞击声间,窥听到诗人的疲于奔命,盼望得到身心安宁的沉重叹息声。这叹息声,也正如河海之水那般川流不息,不知何时才能止息。亦如那河海之水浩蕩无涯,不知其深竟有几许?与《别诗》其一相同,这首诗后四句也是直抒胸臆,语言浅显无需诠释,而忧思沉重感人良深。
应玚的二首《别诗》,起调都很高昂令人感奋。“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莽莽苍苍奔突而来,多幺的壮美,又是多幺的饱含深情。这种高亢的起调,使诗歌在短篇中开拓出扩大的境界,扩大了感情的容量,且使它所领起的下文,也被高唱的基调多笼括。我们连续读其诗歌,也就愈发在感情上与诗人心心相印、同歌同哭了。建安诗歌,以慷慨悲凉着称,而建安诗歌多自高唱起调的表现方式,则是形成这种慷慨悲凉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作背景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流行瘟疫,徐干、王粲等人相继染病过世,应玚和刘桢、陈琳等文人也接二连三地病倒了,应玚预感到将不久于人世,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思绪飘忽之中怀乡之情油然而生,望着窗外的白云,东流的漳水,他勉强支撑着病躯,伏案写下了《别诗》二首。
作者简介
应玚 (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
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