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经济关係

2019-02-08 20:38:13 百科
经济关係

经济关係

经济关係即生产关係。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係。它是各种社会关係中最基本的关係。生产关係的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係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係。广义的生产关係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係在内的生产关係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係,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係的总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经济关係
  • 别名:生产关係
  • 意义:各种社会关係中最基本的关係
  • 狭义解释: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关係

分析

以往的经济学对经济关係都做了分析,但分析的方式不同。有的把经济关係放在经济学科的前提假定中,如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以“经济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前提假定,认为社会中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是理智的自利者,由此社会中的经济关係就是自愿互利的交换关係,人们从对自己有利的目的出发,通过提供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而换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从而达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效果。有的把经济关係通过经济理论的範畴来表现、概括,如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李嘉图,在其经济理论中,各种经济範畴之间可以反映各种经济关係,地租、利润、工资,这三个範畴就反映了地主、资本家、工人之间的经济关係。
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以分析经济关係为己任,然而,传统政治经济学似乎还不懂从经济学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翻开以往的各种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见到的多是从政治层面上来分析经济关係。例如,谈到资产阶级内部的关係,就说是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的关係,实际上这是对各种竞争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描述,用这种描述来论述经济关係,除了得到一个总体印象外,我们得不到什幺。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係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销售中的竞争关係,有要素获取中的竞争关係,有相互之间在商品、要素等方面的交易关係,有资产产权交易关係,通过其交易还能形成经济上的附属或支配关係,有服务方面的交易关係,有利益一致的联合、结合关係等等。再如,谈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工人阶级内部的关係,就说是同志式的协作分工关係、互助关係。实际上,分析经济关係的具体内容就要有具体对象,首先对经济角色要确定。协作分工关係产生于企业之间,可能是交易关係,也可能在国营企业之间是行政性的安排,也可能是出于道义上的援助关係。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关係与企业之间的互助关係,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经济关係分配图(以4万亿为例)经济关係分配图(以4万亿为例)
以上说明,仅从政治层面和仅从阶级关係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关係是不够的。而当我们具体分析社会经济运行时,就不能靠从这个角度来作出的描述了。

内容

在进行经济关係比较前,首先要弄清经济关係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理解是把经济关係等同于阶级关係与阶级内部的关係,实际上,阶级关係与阶级内部关係只是经济关係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从经济上来考察的阶级关係,是财产关係的一种表现形态,列宁对此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係(这种关係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与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个定义全面描述了阶级社会中劳动占有关係的内容。而在没有阶级存在的时代,社会成员对财产的占有不是上述情况,也没有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可见,就是财产关係,也不是等同于阶级关係,在阶级内部也发生着财产关係。
财产关係是劳动占有关係的基本关係。劳动占有关係是从社会生产的直接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社会条件下开始的直接生产劳动,首先要有生产条件的提供者与生产条件使用者的区别,他们的关係是由财产关係确定的。其次是直接的分工协作关係,分工协作是劳动者的个体生产力合併为集体生产力的环节。最初的分工是自然分工,在集体生产中是不同操作之间的具体劳动分工。在总体劳动中还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再就是生产劳动中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係,它承担着协调劳动者分工协作关係的职能。最后是劳动成果的分配关係。财产关係一确定,在劳动占有关係内部就不再有平等的交易关係了,各个经济角色都得按已定的规则与自上而下的等级服从原则办事。
除了劳动占有关係之外,经济关係的另一方面是劳动交往关係。劳动交往关係是从社会分工中产生的。社会分工以生产条件的差异为前提,以物质利益交换为内容。这种关係反映社会的经济当事人是否交换他们之间的劳动,如何交换劳动。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现后,劳动交往关係就表现为商品经济交易关係。

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关係概念,包含着劳动占有关係和劳动交往关係两方面。以劳动占有关係为主线,社会的发展阶段就分为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和封建地主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五种经济形态。以劳动交往关係为主线,社会发展就分为三个阶段,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说,分别对应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产品经济。那幺,这三个阶段里分别又是什幺经济关係呢?
俄罗斯对外经济关係研究俄罗斯对外经济关係研究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係(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範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1)自然经济时代的经济关係是人对人的依赖关係。血缘的、宗法的的依赖关係是自然发生的,在这种关係中,人必须依赖、服从家族、氏族、部族,在其血缘或宗法的集体中居于一定位置、获得一定保障、无条件地接受一定的约束。对奴隶主、领主、贵族地主、豪绅的人身依附关係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压迫者、剥削者通过统治力量强加给依附者的。在这种人身依附关係下,主人可以不通过交易而直接占有依附者的劳动,同时给与一些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主人所强占的劳动成果或生产条件的一部分),算是作为依附者的生存保障。人对人的依赖关係最突出的特徵就是服从。
(2)商品经济时代的经济关係是有独立性的人对物的依赖关係,这里所谓的“物”,就是货币,因此这种关係实际上是商品货币关係。马克思所见到的全面的商品经济时代是从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方面消灭了人身依附关係,不仅资产者不受封建义务约束,劳动者也成了有人身自由的无产者。另一方面,人完全依赖货币,人与人之间的关係越来越成为现金交易关係。资产者对劳动者的劳动占有,不再通过超经济力量,而是通过对劳动力的购买与使用来实现。(中国封建生产关係的后期,在封建土地租佃关係中,也不通过超经济力量,而是通过土地租赁契约关係,就使中小地主得以占有佃农的劳动。)
(3)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的产品经济,是一种体现社会成员自由个性的经济关係。这种经济关係要成为社会普遍的关係,必须有这两个基础:一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靠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度才能实现;二是人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按马克思的构想,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由社会全面安排社会劳动力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构想未来的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关係是“自由人联合体”,这是在阶级所依存的经济条件已经消除,国家的政治职能已经消失情况下的社会关係,人与人之间自由地结成联合体,既不靠强权,也不靠交易,而是靠社会契约。“自由人联合体”正是社会契约关係的产物。

关係

然而,历史并不是三块截然不同的板块的焊接品,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各个历史的横截面上,都可能有着几种经济关係。当代的世界由于经济生活国际化(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的作用,经济关係的历史形态已相当趋近。现代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其历史发展阶段可能很不一致,但都会有以下经济关係:

职权

一方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已进入无阶级社会,因此国家机器是必然会有的。另一方面,国家是民族的代表,从殖民主义时代过来的民族不可不用国家机构来捍卫自己的主权。在国家面前,公民处于服从关係中。而对于现代国家来说,这种服从不是对强权的服从,而是对法律的服从。在法律中凝结着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与社会共同意志的双重内容。现代国家在保卫现有经济制度的同时还得保卫社会的共同利益,否则就无法得到本国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社会内部的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国家为了履行其不同性质的职责,除了要国内的自然人与法人服从之外,在国家机构内部,更要各级公务人员履行规定要承担的职责。这些,可称之为职权关係,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组织内部,所有的岗位都如同国家机构内的岗位一样,必须按照已定的规则与等级来产生服从关係。正如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说过的:只要在社会化生产的联合活动中,就需要有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权威原则”,就是在土地和劳动工具都成了工人的集体财产的情况下,权威也不会消失,而只会改变它的形式。

产权

在经济行为上,这种关係表现为现交易关係和交易契约关係。通俗地说,现交易关係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契约关係就是“现在订契约,将来交钱货”,靠契约来约束双方履行义务。两种关係产生的依据都是产权关係。商品货币关係的实质是产权关係。产权关係是对财产的权利关係。广义的财产包括生产资料、消费品和一切可占有的经济资源(如劳动力、技能、技术、商誉、着作)。权利关係内容,包括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等。产权关係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就有产权关係的萌芽;封闭的自然经济中也有产权关係,那是一种最简单的排他的占有关係,即我占有的自然物与产品,不能再让他人占用。只有出现商品生产和交换之后,产权关係才发展成複杂的、内容庞杂的经济关係。在最简单的商品交换中,交换双方都坚持自己对所拥有的商品的所有权,并承认对方对他所拥有的商品的所有权。这种产权关係正是交换得以进行和完成的前提。交易契约关係是在双方互相承认产权的基础上,加入承诺的因素。它是在现交易关係基础上向前发展而形成的,由现货交易的买卖关係变为预购预售的商业信用关係,货币的借贷关係,不动产的租赁关係,各种财产的交换关係,等等。

社会契约

这种关係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发展为全社会的、普遍性的经济关係,但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有一定自由权利的社会成员就有可能出于自身的需要而发展这种关係。
社会契约关係与交易契约关係有根本性不同。交易契约关係发生于商品经济关係中,是一种严格的互利行为,具有狭隘的功利性。保护交易契约关係的力量,一是来自于法律,二是来自于自律,即在一个凭舆论的力量可以迫使人们遵守信用规则的社会环境中,“守信用”的信誉成为当事人今后进行交易的必要条件,因而会自觉地履行契约。而社会契约关係的产生与人的社会本能有关,它是人们追求共同的目标、境界、价值观而自愿订立的有约束性的契约而发生的关係。社会契约关係可以是功利性的,也可以是非功利性的,看人们追求的是什幺目标。交易契约关係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有关,而社会契约关係的发展则与社会文明程度有关。在前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商人阶级之外,基本上没有社会契约关係,因为在低下的文明程度条件下,自由结成联合体的关係马上就转化为人身依附关係。社会契约关係到资本主义社会才有所发展,而在代表最高文明程度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将普及于全社会。

比较原理

经济关係到比较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对社会或国家的比较,就是比较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家所存在的经济关係。二是指对经济关係不同类型相互之间的比较。
区域经济关係区域经济关係
比较原理
经济关係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时代的经济关係必定是有所区别的。然而,各个时代经济关係的区别,不是互不相关的区别,而多半是同一类型的经济关係的比较,即经济关係的纵向比较。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某种类型的经济关係将走向消失,某种新类型的经济关係将兴起。因此,在对经济关係进行纵向比较时,就要有能对所有时代的经济关係都能容纳进来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劳动占有关係与劳动交往关係为主线,使各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关係都可以分别从两条线来加以比较。从劳动占有关係,我们可探索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公有关係,奴隶社会的财产与奴隶人身同时被占有的关係,领主封建社会的财产占有与农奴人身不完全被占有的关係,地主封建社会的财产占有与农业生产资料出租使用的关係,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占有与劳动力定期出卖的关係。从劳动交往关係,我们可了解不同所有者或生产者之间,从没有交换到有交换,从产品(商品)的交换到生产要素的交换,从简单的交换到越来越複杂的交换。
以上对比,一是社会历史的主线,是高度概括,而不是全部内容;二是着眼于本质,没有覆盖所有的现象。今天,我们从现代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关係来进行分析,可以更有利于对经济关係作横向比较。就是说,可以针对同一时代出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关係的比较。
(1)对产权关係的比较,包含着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判断。在公平方面,要看各国居民在财产占有关係上的平等程度如何。当不同居民之间,财产占有上的差距不仅远超过个人经营能力上的差距,而且严重妨碍到占有财产少的居民的正常生活时,其不合理就是现实的了。在效率方面,要对比各国的资产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生产效率的发挥,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2)对职权关係的比较,一方面是对比职权的结构、分布、覆盖範围以及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一方面可对比职权关係本身的明晰化、规範化与职权行使的效率。由此可考虑一国的政府效率与任何一种科层组织的合理性。
(3)对社会契约关係的比较,主要是看各国社会关係的发达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哪些途径、哪些实体来实现这种关係。实现社会契约关係的社会组织产生的情况如何,能否稳定与发展,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如何。

作用

职权关係、产权关係、社会契约关係是现代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关係,对于各国的经济运行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产权关係

(1)产权关係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的主要载体
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国家的法律都在不断地完善它,由此导致商业、经济交易及“市民社会”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以来,产权关係得到更全面的保护与规範,各种制度创新都有利于产权关係发展成为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易成本更趋减少的形态。经济生活越是国际化,已开发国家越是可以将更为成熟的产权关係规範推行于世界。所谓“国际惯例”,主要是反映产权关係的内容。
产权关係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在于;
①它规定了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济利益的基础。个人的物质利益来自他对劳动产品或财产、财产收益的占有,这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在这个基础上,社会中的财产创造与积累就有了一个基本动力。
②它提供了对社会中各种经济当事人进行约束的客观依据。产权关係主要从市场中表现出来。人们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如有不当,将会得到收益减少或财产受损的后果。这就约束人们从理性出发而不能任意行事。产权关係的合理化使得人们经常受到来自市场而不是什幺别人的监督和惩罚。
③它促使人们珍惜属于自己个人或集体的资源,有人操心有人爱护,使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④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处理大量经济矛盾的前提。泾渭分明的产权关係,是界定各个利益主体的责任、权利、收益分配的主要依据,它不仅可以事后作为矛盾处理的依据,也能成为事先克制利益主体之间发生矛盾的戒律。产权关係越明晰,越能减少利益冲突和摩擦,理顺和协调各方的经济关係,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⑤综合以上作用,可以论定:明确的产权关係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各个经济当事人在市场中的活动,所面临的机会、责任、风险都按产权来分发,社会经济在一种规範的条件下有序地运行,生产力得到促进、保护。
当然,产权关係只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关係,它的社会、历史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可以对产权关係进行系列性的批判,并由此勾画更美好的社会蓝图。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任何一个科学的(不是空想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用事的)、现实的(不是浪漫的)社会变革者,都只能完善、改进产权关係,有条件地补充、限制它,而不可能全面替代它。

职权关係

(2)职权关係是产权关係的伴生物
一方面,当产权关係在经济基础中运行时,职权关係也相应地在上层建筑即政府机构中运行;另一方面,当企业在市场上按照产权关係来行事时,企业内部则按职权关係来行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产权关係的成熟完善,也要求社会管理水平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更加提高。
在完全属于社会管理的事务中,必须由职权关係来运作。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决不允许有经济交易存在,不允许货币作为解决事情的手段。“有钱能办事”在这里是非法的,能不能办事只能看符不符合规定。决不允许管理机构有自己独立分离出来、可以货币化的利益,有了这样的利益,必然产生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办事,看出钱多少决定如何办事的腐败行为。
在经济活动中,以职权关係还是以产权关係作为依託,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问题。两者相比,依託职权关係可产生以下有效性:
①可以使信息集中到一个中心,制定出计画,通过体现上下级关係的指令将计画意图直接贯彻下去。在调动资源时,减少了讨价还价的麻烦与违约的风险,起到迅速、有力的作用。
②同级之间的交往可以在上级的既定安排下,在稳定的状态下持续。
③职权关係所形成的“科层”组织,内部各个个别组织的经济利益和自主权是受到抑制的,这易于使这些组织直接按计画偏好而不是按市场收益来组织活动。
上述有效性,在以职权关係为最大依託的行政计画体制中得到了发挥。我们曾认为着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夸大了这些有效性。其实,这些有效性是有条件的,越是其运作範围小,有效性就越大。原因在于:
①在较小的範围内,才能使信息较完全较迅速地集中到一个中心,制定出一个所要应付的变数不多的计画,并通过指令来加以贯彻。
②在较小的範围内才能完全地安排同级之间的联繫,并予以监督使之规範化。
③在较小的範围内才能控制住经济组织的自身利益,使他们从“服从”上级得到的利益大于从自行其事中得到的利益。
④在较小的範围内才能使计画偏好的目标更加明确。总之,如果在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範围内普遍依託职权关係,其有效性就难以存在。
以职权关係为依託的经济成分会产生以下缺陷:
①由于行政分权,造成资源高度集中下的严重资源分散。生产要素在“条块分割”下不能有效地流动和再分配。
②排斥了市场竞争,各种当事人都出现懈怠倾向,要想通过面面俱到的管理措施来克服懈怠,是防不胜防的。
③这种经济成分必然有政企不分的特色,由此会忽略以规範的法律制度来解决社会上各种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人们寻求行政途径来解决矛盾,这一途径缺少法制的优点,使交易成本增大。

社会契约关係

(3)社会契约关係本来是一种社会性的关係,是在下列作用下我们把它作为经济关係:
①出于经济功利性目的而联合起来,直接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
②出于非经济功利性目的而联合,但对社会性活动提供了经济资源,从而对国民收入再分配产生了影响。
③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而加以联合(功利性的或非功利性的),由于依託社会契约关係而产生了组织力量,产生了开展活动的需要,于是依靠其组织力量来经营产业,赚取收入,形成一种经济成份。 社会契约关係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关係中儘管不占多大的比重,但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协调作用,这个作用对于缓解产权关係所直接引起的矛盾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职权关係所不可替代的。产权关係以市场竞争为基本特色,社会需要将竞争由可能变为的恶性竞争限制在良性竞争的範围内而需要合作,这种合作就是靠社会契约关係来承担的;社会也需要减弱竞争造成的无情淘汰,给经济上的弱者一方生存发展余地,这也是靠社会契约关係来承担合作。
②通过社会契约关係,来办那些靠营利活动(这是产权关係下的领地)不愿乾,靠政府工作不宜全包的,或是太难办、乾不好的事,通过这种经济关係来调动部分经济资源,投入到对社会有利的活动中去。
③为财富转移,为国民收入自动再分配提供了一条渠道。税收是强制性的转移,是要有限度的;投资受市场与增值条件的制约,没有利润就没有财富转移;社会契约关係则为财富所有者提供了一条既不受强制,又不受利润制约的转移场所。封建社会里的宗教施捨、举办同乡会、兴义学就是其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慈善事业是其典型例子。当代各种助贫、教育、环境生态保护、学术等活动,相当多的财力来自于社会契约关係建立的组织吸收富有者的资助。可以说,没有社会契约关係,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将是十分僵死的。
社会契约关係,不管它过去有过多幺朦昧的形态,不管它看起来多幺世俗,就其本性来说,在它身上透露出人类未来社会的曙光。当人类社会以职权关係压倒一切的时代,人们不得不依靠“等级”来作为行为调节的圭臬,这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的运行屈从于少数(甚至一个)统治者的意志,由此造成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对社会文明因素积累的摧残是难以形容的;当人类社会基本上倚靠着产权关係时,不管看起来社会多幺繁荣昌盛,人类还是摆脱不了物质的奴隶的地位。只有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直到主要以社会契约关係来推动社会与经济运行时,人们才是以自己的意志来自由联合,开展各种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态财富的活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