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指名亚种(学名:Pycnonotus jocosus jocosus)。分布于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香港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广州。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红耳鹎指名亚种
- 拉丁学名:Pycnonotus jocosus jocosu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鹎科
- 属:鹎属
- 种:红耳鹎
- 亚种:红耳鹎指名亚种
- 定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外形特徵
中等体型(20厘米)的鹎。黑色的羽冠长窄而前倾,特徵为黑白色的头部图纹上具红色耳斑。上体余部偏褐色,下体皮黄,臀红,尾端具白色缘。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6-40g,♀28-43g;体长♂175-210mm,♀165-223mm;嘴峰♂12-15mm,♀12-15mm;翅♂80-92mm,♀81-98mm;尾♂83-99mm,♀81-100mm;跗跖♂19.5-24mm,♀19-23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
性活泼,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有时也见和红臀鹎、黄臀鹎混群活动。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善鸣叫,鸣声轻快悦耳,有似‘布匹-布匹-布匹’或‘威-踢-哇’声音。通常一边跳跃活动觅食,一边鸣叫。
分布範围
国内分布:云南(河口)、贵州(兴义、兴仁、安龙、册享、望谟、罗甸)、广西(睦边、靖西、龙津、宁明、崇左、上思、邕宁、瑶山、乐业)、广东(桂头、广州)、香港
国外分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
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间,期间甚为活跃,常站在树梢高声鸣叫,或雌雄鸟在树冠与花丛间相互追逐、飞舞和嬉戏。通常营巢于灌丛、竹丛和果树等低矮树上,巢多置于灌木或竹丛枝权间,也见在香蕉林和香蕉叶柄处营巢。巢由细的枯枝、枯草、树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草根、兽毛、鸟羽等柔软材料。巢呈杯状,大小直径为7-8cm,高7-15cm,深4-6cm,距地高0.8-2m。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粉红色,满布暗红色和淡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着,常在钝端密集形成一道暗紫红色环带。卵的大小为20-24mm×15-18mm。孵化期12-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