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的一支,主要分布于宜兰、罗东、苏澳一带,以及花莲市附近、东海岸之丰滨乡、与台东县长滨乡等地,人口约3,000人。原居于兰阳平原,后因汉人争地压力而逐渐南迁,是最晚汉化的平埔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噶玛兰
- 类型:台湾原住民的一支
- 分布地:宜兰、罗东、苏澳一带
- 人口:约3,000人
噶玛兰族原居于宜兰地区。清叶以降,随着汉民族的不断迁入,土地与文化的纷争与对立,迫使族人大量南迁到花莲、台东的海岸线一带,目前仅有新社、立德等少数部落,还维持着语言、祭仪等风俗与传统。
噶玛兰族是母系制度的社会,巫师皆为女性,男性原有年龄阶级组织,但目前都与阿美族相融合併。重要的祭仪活动有:出草胜利之后的仪式Qatapan(卡达班),目前这项活动都和阿美族的丰年祭合併举行;成为巫师的入巫仪式kisaiz(奇赛伊兹);治病仪式pakalavi(巴格拉比);丧礼Patohkan(巴都乾);以及年底的祭祖仪式Palilin(巴礼令)等。
紧接着邵族之后,原住民事务委员会在2002年正式认定该族为原住民的第十一族,噶玛兰族文化的传承与保存,自此将步入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