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喜春来·金华客舍

2018-05-27 02:25:38 百科

喜春来·金华客舍

《喜春来·金华客舍》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前二句写迷人、美好的春日景象,后三句以清明踏青无友相伴、杜鹃声啼引出作者的淡淡乡愁。这首曲抒发作者羁旅中的思乡之情。全曲以美好春光为基调,又加之思归之情,清丽婉转,情款深厚。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喜春来·金华客舍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体裁:散曲
  • 作者:张可久
  • 作品出处:《小山乐府》

作品原文

【中吕】喜春来1·金华2客舍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3。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4,昨夜杜鹃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喜春来:曲牌名,又名“阳春曲属中吕宫”,句式为七七、七、三五,共五句五韵,是元散曲中常用的曲调,多用描写景物和抒怀。
2、金华:为元代的婺州,即今浙江西南一带。
3、细柳营:汉将周亚夫屯军之地,驻军以军纪严明着称。此处是指排列有序的新柳。
4、不待听:不想听,懒得听。

白话译文

地上落红点点,春天的濛濛细雨滋润着长满青苔的小径;在和煦东风吹拂的晴日里,飞絮片片,嫩柳依依。春天再好,可惜是在客中度过。昨天晚上杜鹃声声催归,触动了我的乡思乡愁,不堪其听啊。

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写于张可久旅居金华时期,他看到春日富有生机的风景,暗含着一缕思家的愁绪,所写此曲。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曲的前两句描写了落红轻飘、细雨濛濛、苔径苍苍的春景。“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开篇这两句作者描写所见生机盎然的春景,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轻巧中极见功力,深有唐诗绝句的精髓。读者的视线随着作者的笔触移动,从天上的细雨移至地上的落红,又从苍翠的苔藓回到空中飘扬的柳絮杨花,目之所及无一不形象鲜活,栩栩如生。
后三句作者借踏青无友、杜鹃声声抒发自己思想愁绪。“可怜客里过清明”,一转眼到了清明踏青之时,作者感伤自己旅居异地不能与好友相约一同欣赏眼前的美景,这种缺憾正是张可久眼中春景愁思所在。纵然胜景至此,敌不过思归的情绪。“不待听,昨夜杜鹃声。”归家急切的情感并非见春景有感,而是早在昨夜听到杜鹃哀鸣,就已心生惆怅。杜鹃的啼叫,时时提醒着作者此时正是游子的处境,触动归思,这才有了“不待听”的感叹。作者既是不忍倾听,更是惧怕这叫声勾起思绪,徒增伤感。这三句借景抒情,读者的思绪也渐渐与作者相容,可以感受到张可久心中的寂寞,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前两句若隐若现的愁绪,一下子变得浓重清晰。寥寥几笔却犹如水彩,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景,浓妆淡抹之间透露着思归的愁思。
这首几乎一挥而就的小令,体现了张可久娴熟高超的技艺和细緻人微的观察能力。精练简单的字句,蕴涵深意,韵味十足,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引读者反覆品鉴。所绘春景之色彩鲜明,形象鲜活是其他小令不曾达到的程度。

名家点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元曲研究中心主任奚海《元曲三百首赏析》:这首小令短小精悍,清丽流转,潇洒飘逸。是一幅画,它比画有感情;是一曲歌,它比歌有色彩。

作者简介

张可久(1270—1348)字小山,庆元(今属浙江宁波)人。曾为路吏,转首领官、桐庐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隐居杭州西湖。其曲内容多寄情名山胜水,抒写放逸情怀。艺术上清新雅丽,讲究鍊字、鍊句、声律、对仗技巧,使散曲趋向诗词化,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诗中李杜” ,着有《小山乐府》。今传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