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唐龙(明代历史人物)

2019-08-12 19:38:15 百科
唐龙(明代历史人物)

唐龙(明代历史人物)

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浙江兰溪人。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卒赠少保,谥号文襄。

着有《易经大旨》、《群忠录》、《黔南集》、《江右集》、《关中集》、《晋阳集》及《淮阳集》,今存《渔石集》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唐龙
  • 别名:字虞佐,号渔石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浙江兰溪
  • 出生日期:1477
  • 逝世日期:1546
  • 职业:文学家
  • 毕业院校:未知
  • 信仰:未知
  • 主要成就:以《四库总目》闻名
  • 代表作品:《易经大旨》、《群忠录》、《黔南集》等

人物生平

少时求学于章懋。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授郯城知县。郯城盗贼横行,唐龙督兵镇压,斩首三百余级,贼人大怒合兵来攻,唐龙利用碗口长柄诸炮又歼灭精锐六十余人。因功升任云南监察御史。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之乱平定,唐龙被派往赈灾。
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由陕西提学副使升任山西按察使。嘉靖七年(1528),升任太僕寺卿,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任间奏罢淮西民户代养官马种牛,废寿州正阳关榷税,免通州、泰州虚田租及漕卒船料,民感其德。历任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
嘉靖十一年(1532),陕西大饥,蒙古吉囊、俺答二部拥众自河套入陕西,延绥告急。唐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济。奏行救荒十四事,皆切时实惠。又用总兵官王效、梁震率兵击退入侵诸部。改任刑部尚书,任满加封太子少保,以母老请求归养。后又起用为南京刑部尚书,调吏部尚书,因有边警,改兵部尚书,到边设防缉奸,敌远徙,加太子太保转任吏部尚书。未几有病,三上章乞休,以言过激切失旨,又因劾而被罢黜为民,舆出都门30里卒于旅舍。数年后,诏追复原职,赠少保,謚文襄。
唐龙1477—1546),正德三年(1508)进士,为官38年,官声卓着。嘉靖十一年(1532),陕西大灾。数百万人受饥,且边境连连告急。唐龙临危授命,领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兼理赈济,解救了数十万濒临死亡的饑民,并且绥靖三边。后任刑部尚书,彻查大猾刘东山构陷张延龄株连140人的大冤狱,正了刘东山的罪。六年届满,加太子少保,官居一品。后调南京刑部尚书,旋改吏部。嘉靖二十五年(1546),竟因一个小案“引疾不报”而被宰相夏言罢黜为民,出都门三十里,卒于馆,年70岁。“龙故与严嵩善,龙之罢,实夏言主之”(《明史·唐龙传》)。时严嵩与夏言同为首辅,夏言罢唐龙,严嵩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可见严嵩与唐龙的关係也仅此而已。 夏言何许人也?他是江西贵溪人,与严嵩(分宜人)同乡。嘉靖十五年拜相。前期“维新庶政”有称。后“以废弃久,务张权”,“志骄气溢”(据《明史·本传》)。他与严嵩(嘉靖二十一年拜相)是死对头。仅仅因为“龙故与严嵩善”,就把功勋卓着的一品大员、70岁的唐龙削职为民。可见为朋党之私多幺心狠手辣。夏言亦因朋党之祸于嘉靖二十七年被“弃市”,下场可悲。 嘉靖三十一年(1552),皇帝直接下诏为唐龙平反覆职,赠太子少保,谥文襄,赐祭葬,彻底恢复名誉。二十多年后,隆庆皇帝还两次亲题匾额“学术精深”,“忠勤端亮”,赐与唐龙后代,悬于兰溪唐文襄祠中(均据《光绪兰溪县誌·卷五》)。这与唐汝楫恢复名誉恐也不无关係。

与王阳明的友情

力辩阳明清白

唐龙与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有过一段很深的交情,上海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明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写给唐龙的一封亲笔信函,见证了四百九十多年前两个浙籍名人的真挚情谊和道德文章。
张忠、许泰一班奸佞小人,乘武宗派他们带兵入赣处理宸濠后事之机,屡屡在武宗面前诬陷阳明,并抓了阳明门人冀元亨(后冤死狱中),欲置阳明于死地。就在此时,唐龙由云南按察使转任江西按察使来到南昌,查明原委后,唐龙立刻上书武宗,不仅力辩阳明清白,并要求武宗马上撤回张忠、许泰一班扰民乱政的亲兵。通过唐龙及张永等人的努力,王阳明平叛首功终于得到武宗的认可,并命他兼任江西巡抚。此后两年,唐龙在王阳明配合下妥善处理了朱宸濠叛乱案的遗留问题。

切磋儒家学问

公务之余,唐龙还与王阳明切磋儒家学问,推助了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形成。
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唐龙被调到陕西任提学副使,离开了江西。行前与王阳明匆匆作别,上任途中又不辞鞍马辛劳,写了一封长信与王阳明探讨“行知”之说,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了补充,言辞多所鼓励。王阳明在广信收读到唐龙的信,十分感动,就援笔写了这封题为《与唐虞佐侍御》的回信。此信一开头便说“相与两年,情日益厚,意日益真,此皆彼此所心喻,不以言谢者。”接着阳明就对儒家心学作了诠释,认为“不言而信,乃为有得也。”并提出了“逊志务时敏”的观点,说:“其逊志也,如地之下而无所不承也,如海之虚处而无所不纳也;其时敏也,一于天德,戒惧于不睹不闻。如太和之运而不息也。夫然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溥溥渊泉而时出之。”并预言他的学说将达到“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施及蛮貊,而道德流芳于无穷”的境界。最后,阳明以颜子语录隐喻唐龙的道德学问。尾言:“灯下,草草为谢。相去益远,临楮怏悒。”短短数语,写出了知心明友之间分别的离愁。这通信函用行草写成,清秀俊逸而不失古人规矩,为上图镇馆之宝,当然也是我们兰溪人的研究先贤行藏事迹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文学作品

龙文颇具浩瀚之气,诗尤长于五言。所着有《易经大旨》、《群忠录》、《黔南集》、《江右集》、《关中集》、《晋阳集》及《淮阳集》,今存《渔石集》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家族成员

子:唐汝楫,嘉靖二十九年(1550)状元,官至右谕德(一说太僕寺少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