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黑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誌产品。
吐鲁番黑羊俗称“託克逊黑羊”,是託克逊县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在长期的选育下形成了适应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多风沙的吐鲁番盆地气候;能耐受粗纤维多、木质化强、多刺的、耐盐硷抗乾旱的牧草植物,且能快速增膘和生长迅速等特点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
2012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吐鲁番黑羊”实施地理标誌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吐鲁番黑羊
- 产地名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 品质特点:肢势端正,胸宽背平,后躯发达
- 地理标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誌产品
- 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221号
- 批准时间:2012年12月27日
产品特点
吐鲁番黑羊品种奇特,出生时全身乌黑,一两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虽然部分羊毛色有所变,但无论怎幺变,其根部依然是黑色,身体亦是黑色。
吐鲁番黑羊维吾尔语“塔拉括以”,也叫託克逊大尾黑羊,养殖历史悠久,外表乌黑,体格健壮,属于本地的优良肉用型绵羊品种。农牧民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引进蒙古系巴音布鲁克羊和哈萨克羊、卡拉库尔羊进行杂交,长期自然选育和繁育而培育出的肉用型地方品种吐鲁番黑羊,具有膘肥、皮薄、肉嫩、无膻味及皮下脂肪适中,肥而不腻、汤味浓稠乳白,气味芳香、鲜美,营养滋补之特点,是一种珍稀的肉用型地方绵羊品种。清蒸、炖煮、烧烤等烹饪均可,尤其是生长六个月左右的吐鲁番黑羊,因其脂肪与胆固醇含量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吐鲁番本地大尾羊,角短、大尾脂、粗毛,被毛栗、黄、花、黑不一,是以短脂尾蒙古系列巴音布鲁克大尾羊为父本,以肥臀型哈萨克羊为母本的杂交后代。20世纪60年代计画引进库车羔皮羊、杂交改良吐鲁番羊,但数量少,时间短,经过多年的自群繁育,杂交后代既保持了原本地大尾羊大尾脂的特徵,促其被毛基本趋于一致,以黑色为主,被腰平直,十字部高于耆甲部,头稍长,鼻樑微隆起,耳下垂,少数有不发达的角。温驯、合群、母性强、恋羔。其遗传特徵基本稳定。
吐鲁番黑羊

产地环境
吐鲁番黑羊最早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託克逊县,这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四季多风沙,是典型的盆地气候。
託克逊县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西部。三面山地环绕,西、北面高而东部低,盆地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貌特徵,地势高低悬殊。有阿拉沟、白杨河等6条河流。属暖温带乾旱荒漠气候,夏季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多风,年均气温13.8℃,年均降水7毫米。极端最高气温为48℃,年平均积温在5600℃以上,年光照率69%,无霜期达276天,年均降水7毫米,是中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由于这些客观条件因素影响,吐鲁番黑羊既能适应夏季42度以上的酷热,又能适应冬季零下20度以下的寒冬和多风沙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培养了能耐受粗纤维多、木质化强、多刺、耐盐硷、抗乾旱的牧草植物,在严酷的自然气候条件下,粗放的餵养和放牧,均能表现出生长迅速、生命力强,极耐粗饲,採食能力强。在35℃以上炎热和八级大风情况下依然採食,练就出四肢粗壮、腿高个大、能适应这一生存环境的优良地方绵羊品种。每逢清凉的夏季,山坡上长满短绒绒的牧草,分布在相邻的山洼间的託克逊县黑山牧场,草场总面积达300多万亩,还有海拔3500米的天然牧场。那牧草丰茂却见不到羊儿的牧场,是专门供黑羊越冬用的草场。在这独特的环境里,羊儿吃着鲜嫩的青草,喝着天然的雪水,肉质格外鲜美,含蛋白质18.53%,膳食含纤维2.17%,胺基酸总含量高达17%。
吐鲁番黑羊

历史渊源
吐鲁番黑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世纪。在东晋时期(424年—441年)阿斯塔那的墓葬里发现有乾尸身上穿着黑羊皮,黑羊毛编制的毛衣。这说明了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新疆地区就有了黑羊这个品种并且会运用其毛质。
高昌古城遗址中发现有牧羊图,大量的文物和历史文献说明早在1500年以前这里的畜牧业就已经十分发达,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
1988年,吐鲁番地区考古人员在託克逊县克尔硷镇发现唐朝时期的古墓群、託克逊英亚依拉克古墓群、鄯善县苏巴什墓群一号、三号墓地中均出土了大量的黑羊毛编织帽子、毡垫子、头巾和黑羊皮製作的皮革等物品,这些物品现仍保存在吐鲁番地区博物馆内,距今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
吐鲁番黑羊自杂交成新品种以来,已经繁殖了200多年,练就成了耐严寒、抗乾旱等顽强的能力。
生产情况
2007年,纯种吐鲁番黑羊存栏8.26万只。
2008年,吐鲁番黑羊存栏9.27万只。
产品荣誉
2009年,吐鲁番黑羊被自治区列为《自治区二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2010年,吐鲁番黑羊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是国家级的畜禽保护品种之一。
烤全羊

地理标誌
地域保护範围
吐鲁番黑羊产地範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二堡乡、三堡乡、艾丁湖乡、亚尔乡、葡萄乡、胜金乡、恰特喀勒乡、七泉湖镇、大河沿镇,鄯善县七克台镇、辟展乡、迪坎乡、达浪坎乡、吐峪沟乡、鲁克沁镇,託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博斯坦乡、夏乡、伊拉湖乡、阿乐惠镇20个乡镇、农场、团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绵羊。
二、饲养条件
1.饲养环境及饲料条件
(1)饲养环境:饲养地位于产品产地範围内、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地区,具有海拔低(-155米)、夏季高温(地面温度76至80℃)的极端生态环境,分布有片的狗尾草、芦苇、骆驼刺、野葱等本土天然植被。以天山溶化的雪水为主要饮水来源。
(2)饲料条件: 以天然植被为主要饲料,补饲适量的苜蓿、三叶草和青乾草。喜欢食用野西瓜、野蘑菇、肉苁蓉、党参叶、麻黄草、骆驼刺、野葱、苦豆子等野牧草。
2.饲养方式:以四季放牧为主,採用暖季放牧、冬季放牧加舍饲的方式。
3.圈舍条件:羊舍(圈)建筑为简单的围栏形式。
4.饲养管理:
(1)去势:公羔羊在7至10日龄去势。
(2)冷季饲养管理:11月至3月转场至农区;圈养结合放牧。
(3)暖季饲养管理:4月至10月底牧区放牧10小时以上。
5.出栏月龄:6至8月龄。
6.环境、安全要求: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屠宰加工
1.羊源:来自产地範围内,符合种源、年龄、体重要求的健康羊只。
2.屠宰:按伊斯兰教传统加工工艺手工屠宰、手工剥皮、开膛、净腔、修整等。
3.冷却保鲜:胴体在0摄氏度至4摄氏度环境下排酸24小时至48小时。在-35℃下速冻12至16小时后,在-18℃至-21℃下冷冻保存。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羊:毛色全黑,皮白,舌头灰青色,头清秀,耳大下垂,公羊鼻樑隆起,具有较大的螺旋形角;母羊无角;后驱发达,十字部稍高于嗜甲;羊尾呈ω型。
(2)羊肉:
项目 | 鲜羊肉 | 冻羊肉 |
色泽特徵 | 肌肉颜色浅红而有光泽,脂肪和肌肉分层明显。脂肪呈乳白色 | 肉质深红色,脂肪和肌肉分层明显。脂肪乳白色,或淡黄色 |
黏度 | 湿润不粘手或外表微乾有风乾膜 | 胴体外表微乾或有风乾膜,不粘手 |
气味 | 具有鲜羊肉正常气味,无膻味,无霉、臭、酸等异味 | 具有鲜羊肉正常气味,无膻味。无霉、臭、酸等异味 |
2.理化指标:肌肉蛋白质平均含量≥18.56%,脂肪平均含量≤6.50%,胆固醇平均含量≤54.40毫克/100克,胺基酸含量≥17.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誌使用
吐鲁番黑羊产地範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誌产品专用标誌”的申请,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吐鲁番黑羊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