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工程学院是合肥工业大学整合学校製药工程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关资源于2011年3月新组建的,目前,学院设定有生物医学工程、製药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并拥有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製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製药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生物质化学与化工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製药工程学科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培养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1200多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近500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
- 创办时间:2011年5月
- 类别:医学工程学院
- 隶属:合肥工业大学
学院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医学工程学院致力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製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并着力于新药和诊疗新方法及其製造工程与装备研究。下设製药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拥有生物医学与製药工程中心实验室、控释药物研究室、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的生物机电研究所等,拥有的实验设备价值一千多万元;并建有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10余家,具有较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条件。
製药工程专业创办于1997年,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製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以“三药合一”的大製药工程为特色。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医药学和工程学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解决製药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符合製药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与研究部门要求的生产工艺工程师和工程设计工程师,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生物医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1年,培养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及医学电子仪器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智慧型控制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生物学与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医学信息工程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网路等工程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医学信息处理与管理,以及研製新型医学信息系统,医疗电子仪器等方面的综合实用性人才。本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
医学工程学院已经完成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企业委託科研项目。学院在新药创製和製药工程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实力,已经开发出一类新药心脑血管药物银杏内酯B注射剂;作为区域性缓释化疗技术的引领者,开发了国内外首创的抗肿瘤氟尿嘧啶植入剂(新药证书和GMP证书)。目前学院正在大力拓展医疗成像技术和组织材料工程等特色科研领域。
医学工程学院积极投身于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努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实验与科研条件,为学生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学院积极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并不断完善实验与科研条件,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专业系介绍
製药工程系
製药工程系是学校整合製药工程专业等相关资源组建而成。现拥有製药工程本科专业、生物化工硕士授权点、生物质化学化工博士授权点以及製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资格。其中製药工程专业是1997年与安徽中医学院合办的专业,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製药工程专业的高校,2003年在两校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独立招生,经过10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已成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改示範专业、优势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并于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製药工程系现已为国家培养并向社会输送本科生和研究生800余人,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近400余人。
製药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2人,所有授课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已获博士学位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这些教师分别拥有医学、药学、化学、製药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教育背景,部分教师同时具有工业界一线工作经历。教师队伍先后承担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完成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企业委託科研项目。另还配备了专门的实验与教学设备,建有校内外实习教学基地10余家,具有较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平台条件。
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于2001年。现有专职教师8人,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教授2人,博士6人、在职博士2人。生物医学工程系自2001年开始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该专业的特点是集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将生物学和医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智慧型控制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本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走向社会,除一部分深造读研究生外,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医院设备、信息中心和医疗设备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行业。
製药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製药工程专业创办于1997年,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製药工程专业的高校。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并以“三药合一”的大製药工程为特色。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医药学和工程学基础知识、具备能够解决製药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符合製药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与研究部门要求的生产工艺工程师和工程设计工程师,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该专业主要课程包括:药学微生物、医药学基础、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天然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剂学、发酵工艺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製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製药工艺学、药物製剂工程技术与设备等。
毕业生可以从事药品生产、GMP工程设计、新药研製、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药品监督管理、药品质量检验、医药行销等方面工作,或攻读更高的学位。本专业融合了化学、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等领域的知识,毕业生适应面广,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100%。
医学工程专业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1年,培养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及医学电子仪器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智慧型控制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生物学与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
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位讯号处理、图象处理、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感测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计算机原理及其套用、医学电子及智慧型仪器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生物医学电子工程、医学电子仪器、医学信息处理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套用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和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95%。
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信息工程系成立于2014年,主要培养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相关医学知识,具有将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工作能力。
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医学基础、计算机网路、数据结构、程式设计、软体工程、医学信息系统、资料库系统、微机原理、数位讯号处理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医疗机构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事医学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测评,以及医疗仪器的软硬体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在本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研究生专业
生物化工
生物化工是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它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也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着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生物化工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与工程套用并重,综合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和药学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最佳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
本学科专业师资、科研队伍以及科研保障主要来自化学工程学院製药工程系和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研究中心,强调基础理论与工程研究结合,重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内容涉及生物反应工程技术与设备,生物製药工程,天然药物及其分离工程与技术,新药研发与製剂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
製药工程
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在1997年创办的製药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于2004年设立发展起来的,围绕药物开发、生产与流通过程所及工程技术开展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本领域属于製药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製药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套用技术的工程领域。
本领域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主要有製药工程系7位教师组成,其中,具有从事工业技术经历的指导教师4人。利用国家级特色专业製药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和教育部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的科研条件,开展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高级实验师2人,专职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含在读)及以上学位,其中包括“黄山学者”特聘教授(非全职岗)2人、“黄山青年学者”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他们具有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化工、电气工程、组织材料工程、製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教育背景,部分教师有工业一线工作经历。这支队伍先后承担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和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和企业委託科研项目,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以及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新药创製以及製药工程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实力,开发了一类新药抗肿瘤植入剂和心脑血管药物银杏内酯B注射剂,并在医疗成像技术和组织材料工程等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科研方向。
学院机关
院综合办公室:
秘书:俞志华
办公地址:校4号行政办公楼210室
行政助理:王奇峰
办公地址:校4号行政办公楼210室
院教务办公室:
教学秘书、教务员:章 华
办公地址:校4号行政办公楼210室
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团委书记:陈大为
办公地址:新校区综合办公楼负一层
辅导员:卫婷婷
办公地址:校4号行政办公楼211室
辅导员:汪海涛
办公地址:校4号行政办公楼21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