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

2018-10-07 00:57:54 百科
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

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

本书运用语言学、修辞学的学理,分类分析了原始演讲材料,用接近口语的语言与普通读者亲切交流,实用又有趣。本书作者从大量的演讲实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修辞学的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帮助读者掌握语言技巧。

基本介绍

  • 书名: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
  •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 页数:212页
  • 开本:16
  • 品牌:暨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吴礼权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6807137, 7566807137

内容简介

本书系着名修辞学家、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历史小说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礼权博士所着。2004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华语言魅力丛书”之一种出版,深受学术界好评与认同,已故着名语言学家、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套用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民先生曾专门撰文评论,高度讚扬。2005年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吉林省政府奖),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新华杯”读书节读者最喜爱的十种吉版图书,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新闻出版奖图书精品奖。
修订版相较于原版,在内容版式上都有了改动。除了相关材料的更新,还有文字上的改动。既保持了原书行文风行水上的风格,又体现了持论严谨扎实的特点,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
口若悬河:演讲的技巧

作者简介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专任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学术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中国修辞哲学史》、《中国语言哲学史》、《中国现代修辞学通论》、《表达力》、《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委婉修辞研究》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大学修辞学》等合着8种。学术论着曾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7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也是唯一最年轻的语言学教授与博导。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高校讲学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并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许多国际知名学府作学术演讲。
文学创作方面,着有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2011年1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与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简体两种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峡两岸读书界与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均有大量报导,新浪、搜狐、雅虎、香港凤凰网等各大入口网站亦有报导。另有历史类着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评点项羽》,2005年由台湾着名出版机构远流出版公司隆重推出,与日本“国民作家”司马辽太郎的《项羽对刘邦》、台湾作家陈文德的《刘邦大传》为系列套书,是当年风靡于台湾读书界的畅销读物。另两部长篇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士孔子》、《易水悲风:刺客荆轲》,分别于2013年10月与2014年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暨南大学出版社以繁体与简体两个版本在海峡两岸同步出版发行。

媒体推荐

编辑寄语
本书系着名修辞学家、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历史小说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礼权博士所着,2004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作为“中华语言魅力丛书”之一种出版,深受学术界好评与认同,已故着名语言学家、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套用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民先生曾专门撰文评论道:
读王力、吕叔湘先生的着述,领会的深浅是自己的水平问题,根本不存在读不懂的感觉。而今,为什幺一些不见经传的人写的文章,我们却完全读不懂呢?是自己理解能力退步了呢?还是年轻人的文风有问题了呢?久思不得其解,最终想到了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的一段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把一个普通的道理讲得让很多人不懂更容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把一个深刻的道理讲得让很多人都懂更难的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令人读不懂的着作与文章,并不是因为它见解多幺高深,而是因为它没有什幺实质性的内容和新意,就只好借那些令人弄不懂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曲里拐弯、绕来绕去的表达方式叫人感到莫测高深。
而读了吴礼权教授的这套丛书,感觉则完全不同。他的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所总结的语言表达规律与技巧,都是他长期研究的心得,内容比较扎实。还有书中百分之八九十的篇幅都是作者自己博览群书,从古今各类典籍中找来的典型而生动的例证和紧扣这些例证的具体分析。他的行文有口语之活泼明快、流转自如之长,无口语之破碎繁複、节奏缓慢之短,这得益于作者多年研究口语修辞炼就的功夫。可以说,作者这三本书无论是学术见解还是学术资料,都是“硬通货”。正因为作者书中有“硬通货”,加之作者本身就是研究语言学与修辞学有成就的专家,所以作者在书中对他所要表述的学术见解,所要向读者传达的研究心得,所要传授的语言表达的相关技巧、规律等知识,往往都能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述方式,将深奥的学理浅易化,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真正达到了作者预期的学术着作平易化的写作目标。书中引到的古代文献并不少,所讲的学理并不浅,但是在作者笔下,古奥的文言例证并没有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艰深的理论与学理阐释并没有使读者觉得乏味,反而觉得生动、浅易。因为作者善于用现代生动的语言化解古奥的文言,在不着痕迹的叙述中就把文言例证的故事及所涉及的典故解说得明明白白。这样,读者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同时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慰。因此,只要读者对此三书略略通览,便能感受到其可读性强的特点。可以说,他的文章是按叔本华的话身体力行的,绝无传统意义上的“学究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深奥学理浅易化”“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一种全新的境界,凸显出年轻一代学者的独特魅力与崭新风采。(《语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展示——评〈中华语言魅力丛书〉》,载《语言文字套用》2004年第4期)
本书除了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读书界更是受到了广泛好评,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语言类着作。2005年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吉林省政府奖),2006年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新华杯”读书节读者最喜爱的十种吉版图书,2007年被评为吉林省新闻出版奖图书精品奖。
————暨南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

图书目录

引言:演讲无处不在,演讲需要技巧
一、政治家的说服力:孙中山认为“日本妓女地位高”
二、外交家的幽默感:陈毅“从此不怕帝国主义”
三、军事家的攻心术:张治中有“夫人可以作证”
四、做官者的理由:团委书记“推动我的事业”
五、生意人的说辞:市长要“雨婆婆做媒”
六、作家的生花妙语:公刘祝酒说“钢轨”
七、老师的三寸之舌:教官致词“三不祝”
八、证婚语的韵味:钱钟书解说“真善美”
九、公祭词的境界:邹韬奋一句话语祭鲁迅
十、找饭碗的陈说辞:司机求职两句话
第一章演讲的基本原则:技巧的技巧
一、用词平易:章太炎放言“我是神经病”
二、造句简约:梁啓超痛快淋漓说“人权”
三、结篇短悍:胡适之言简意赅述“自由”
第二章演讲起首的技巧
一、引言入题:胡适的“三个畜生”
二、引事入题:金庸“兰亭挥毫,北大讲学”
三、仿拟悬疑:梁思成是“无齿之徒”
四、易色换义:郁达夫“真我的丰采”
五、别出一解:陶行知原是“种田汉”
七、造事入话:老舍“你还是杀了我吧”
八、设歧造势:美妇上场“脱裙子”
九、设问引思:蔡畅“一个女人能干什幺”
第三章演讲结尾的技巧
一、引言收煞:胡适“辩冤白谤为第一天理”
二、引诗作结:印度姑娘的“寸草心”
三、引事说理:胡适“争真理不穿好裤子”
四、铺排壮势:秋瑾的“五个希望”
五、设疑激问:梁啓超为听众“解苦闷”
六、析字引申:陶行知“春字三人日”
七、求同存异:老师送给学生“六种心”
八、陡跌结尾:老舍宣布“散会”
九、口号收括:朱德的深情呼唤
第四章有力感人的技巧
一、引语徵信:孙中山申说“天下为公”
二、援事明理:鲁迅证论“天才与民众”
三、咄咄叩问:章太炎质疑“督抚革命”
四、反覆其辞:天之骄子的深切忧虑
五、列举分承:村官艰难的心路历程
六、排比强势:董建华五个“但是”说使命
七、对比明义:景克宁的“五十年代回忆”
八、数据说话:河流水体保卫战
九、直面呼告:冯玉祥的真情互动
十、承转见义:厂长的“党票”、“文凭”和“阅历”
第五章新颖生动的技巧
一、取譬相成:徐志摩“新鲜人道的种子”
二、创意造言:启功“我哪儿乖啊?”
三、析词衍义:陈毅“将日本鬼子的军”
四、示现复真: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火焰
五、析字述情:梁啓超为泰戈尔取名
六、说典寓义:贾平凹回忆梁武帝
七、即事类比:鲁迅的“汽车与文学”
八、迴环反衬:丑星自嘲悦观众
第六章幽默风趣的技巧
一、错位联姻:胡适“替将来捏造掌故”
二、设疑引岐:毛泽东的“肚先生”
三、先抑后扬:高信谭“女人四十才发芽”
四、仿造规拟:周恩来祝福“女朋友”
五、别创新解:陈毅劝人别当“空军司令”
六、旁枝逸出:鲁迅“白眼我却装不好”
七、时空交错:毛泽东钦定周瑜为“青年团员”
八、奸里撒混:雷祯孝的“五个海”
九、谐音关合:周恩来的“飞弹”与“捣蛋”
十、变换语序:司仪妙语说“二美”
第七章借景生情:即兴演讲的技巧
一、就地取材:周恩来与喜马拉雅山
二、即景起兴:闻一多的“月亮”与“乌云”
三、就名衍义:鲁迅顾名思义说“民国”
四、借题发挥:闻一多“扭转历史的手”
五、以人为本:马寅初的婚礼讲辞
六、由姓说人:吴稚晖“为姓吴而自豪”
七、引经据典:闻一多的“天洗兵”
八、睹人生情:郭沫若“女人的打扮”
九、与时俱进: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十、即境作喻:省长“山水如男女”
十一、见物起意:爱情与鲜花
十二、闻鸡起舞:人事制度改革的春雷
十三、见风使舵:张帝抚慰国人心头难言的痛
参考文献
附录:吴礼权主要学术论着目录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图书后记

这本小书,连同《传情达意:修辞的策略》、《能说会道:表达的艺术》,都从属于吉林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的个人丛书“中华语言魅力丛书”。
这套丛书出版后,承蒙读书界与学术界朋友的厚爱,发行情况颇是不错,第一次印刷就有2万多册。后来还先后获得不少奖项,让我受宠若惊。记得是2005年底,当时我在日本做客座教授,责任编辑张景良先生给我发电子邮件贺年,同时告诉我一个讯息,说这套丛书获得了“长白山图书奖一等奖”。2006年,我结束日本客座教授任期回到上海后,年底又收到了张景良先生的电话,告知2006年12月这套丛书在吉林省首届“新华杯”读书节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的十种吉版图书”。当2006年刚刚过去、2007年的新年日曆刚刚翻开时,张景良先生又告诉我一个好讯息:“中华语言魅力丛书”2007年1月获得“吉林省新闻出版奖(政府奖)”图书精品奖。这更让我深受鼓舞,觉得当初勇敢地抛弃一切,花那幺多时间完成这套丛书还是值得的。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实在言之不虚。
2009年2月至6月,我受聘为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教学之余,我常在台北市的书店流连,无意间竞发现了我在学生时代所写的试笔之作、199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言辩的智慧》。没深入台湾书店还不知道,一旦深入,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本小书在台湾竟然有国际村文库书店、林郁出版社、台原出版社、新潮社等四家出版社的不同版本,近20年间一直在台湾市面上保持常销的状态。这一发现,既让我深受鼓舞,又让我纳闷,我什幺时候授权他们大印特印我的书了?在非常讲究“智慧产权”的台湾,竟然也有这等盗版成风的情况,实在让我不解。最近上网又发现,大陆的一家出版社没经过我授权,竟然也无视我的智慧产权而印刷销售我的这本20年前的书,真是岂有此理!
我之前在台湾出版过很多学术着作,与包括台湾商务印书馆、远流出版公司在内的顶级出版社都有密切联繫。有一次,在与台湾商务印书馆主编李俊男先生谈到《言辩的智慧》一书时,他也很有兴趣。但是,我告诉他,我还有比这一本更好的书,就是指这套丛书。他一听非常兴奋,遂让我给他看一看电子版。我给他看了一部,他立即决定引进着作权。于是,我就从中牵线。但是,最后因为着作权纠葛,没有做成。从台湾回到大陆后,突然收到香港商务印书馆编辑毛永波先生的电子邮件,说看到我很多书都想引进。毛先生是我在复旦大学时的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的商务印书馆高就。之后,我们几十年没有联繫,直到接到他的邮件,这才知道他的最新动态。于是,我将在大陆发行得很好的《语言策略秀》的繁体字着作权给了香港商务印书馆。不久,香港商务印书馆将此书改名为“中文活用技巧:妙语生花”,以繁体字在香港上市。没过多久,香港商务印书馆会计科与我结算版税时,竟然已经销售了1000册。这个数字在大陆不算什幺,但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实在是个大数目。要知道,莫言在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香港文学界引进他的作品卖了几十年也没卖出几百本。可见,香港的读书风气并不盛。受到这一鼓舞,香港商务印书馆又与我签订了好几本着作的繁体着作权,其中就包括这套“中华语言魅力丛书”,说一俟在大陆的着作权期限满了,就在香港市场推出。
其实,与此同时,大陆的两家出版社也早已看中了这套丛书,责任编辑跟我达成了口头初步意向,有一家还将此列入了年度出版计画中。但是,我一直犹豫,没跟他们签订出版协定。因为暨南大学出版社人文编辑室主任杜小陆兄不断给我打电话,也想要这套丛书。我因跟别的出版社有约在先,所以好几次都只好坦言说明实际情况。可是,小陆兄并不放弃。每个星期都跟我通电话,谈我在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几本着作的编辑进度。每次在通话结束时,他都不忘提及这套丛书。我考虑了好久,感于他的诚意,也考虑到这套丛书的着作权期限将满,可以考虑修订再版的问题了。于是,向小陆兄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只给简体着作权(因为繁体着作权我已经授予香港商务印书馆了),而且契约期限是五年而非十年。这些要求,小陆兄都爽快地答应了。在此情况下,我这才开始动笔对这套丛书进行了部分修订。之所以只进行部分修订,而不是“大修”,一是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二是想保留原来的面目,不想用今天高度的我拔高十年前的我,那样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最后,衷心希望这次的修订版能够带给读者新的印象,并希望能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否则,便辜负了暨南大学出版社领导的支持,辜负了杜小陆先生的期待。
值此机会,衷心感谢十多年来一直对我的这套丛书给予厚爱的海内外读者朋友,没有大家的厚爱,它恐怕早就被人遗忘了。衷心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及出版社的领导、编辑部主任杜小陆先生的盛情厚谊,感谢责任编辑的辛劳,感谢为这套修订版丛书在校对、印刷、销售等工作环节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
吴礼权
2013年4月28日于复旦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