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问
"道问"系列是油画家徐松波自2005年实践至今的系列创作作品,他以玄奘为创作符号,探讨现代语境下当代人缺失的传统文化精神,致力于对民族传统中积极精神价值的挖掘及其在现代生活与艺术创作中的践行,作品极具东方气质和哲思精神。
- 中文名称 道问系列
- 代表作品 《夜行》、《2012--向左走,向右走?》、《空寂》等
- 创始时间 2005年
- 结束时间 至今
- 原创作者 徐松波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
徐松波,1971年生于河南南阳,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从事材料媒介语言研究、影像绘画、综合艺术创作等专业科目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副教授。出版有大型画册《穿越时空--徐松波画集》(山东美术出版社)。作品致力于对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精神的探讨与表达,具有独特的东方气质和哲思精神。代表作品有"道问系列"、"长风系列"、"今世心语"、"大象鸿蒙"等。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展览经历
个展
2009年,"失落与寻回"--徐松波个展,环铁时代国际画廊,北京
2008年,"道问"--徐松波作品个展,七九八3818库画廊,北京
联展
2012年,"首届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大同
2012年,"年青力量"第三回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2年,"E京华--雅昌网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1年,"年青力量"第二回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0年,"艺术中国"全国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10年,达沃斯国际经济论坛艺术展览,梅江会展中心,天津
2009年,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9年,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8年,首届五四国际年轻艺术节,虹湾国际艺术中心,北京
2008年,"想象重生",七九八O工厂艺术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北京
2007年,偶and doll",天津汇泰艺术中心,天津
2006年,作品《C语的第36个片段》参加中日法国际当代美术作品展,天津
作品解读
一、玄奘装备解读(一种东方文化精神)
玄奘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中学历史课本上玄奘取经的形象一向深入人心,可我们是否仔细研究过这个形象,这上面恰恰蕴含着破解玄奘精神的密码和信息。
解读:
浓密的新发、淡淡的胡须:很真实,风餐露宿,不能及时打理。
胸前厚厚一摞布鞋:独行万里,鞋子要磨破多少双,谁来补给?
精良的背囊:顶棚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物品分层归类,井然有序。
一摞摞经卷和书稿:满载沉甸甸的智慧。
一盏小小的油灯:可以夜行或夜宿时记录笔记……
手中的法器:时时醒谕内心、不忘问道的意义
腰间的佩剑:很难让它和僧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我想,面对万里险途,玄奘首先是一个旅行者,然后才是一个僧人。
……
启示:
一千多年前的的装备如此精良,当我们背起现代旅行背囊时仍惊叹于久远的智慧,玄奘对远行装备的准备,无异于今天对宇航服装备的精心设计,探索宇宙太空的实验和迈向万里问道路途的第一步无疑具有同等的意义。
玄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他的西行之路还是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这既是一次跨越东西方并影响世界的文化之旅,也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既有现实中人必要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又有面对困难应有的平和与自信。
结语:
玄奘身上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多种可贵的精神气质,其中主要的是远足精神和道问精神。玄奘形象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也即,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需以冷静、真诚的心态去"道问",以平和坚定的心态去践行。
二、传统文化考察体会(创作灵感来源)
徐松波曾追寻过玄奘西行在中国境内的大部分路途,也多次考察过大同、西安、兰州、敦煌、新疆等地,参观过西行沿途各大博物馆,考察过云冈、龙门、巩义、炳灵寺、麦积山、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吐峪沟、克孜尔等石窟,也体验过戈壁、大漠、雪山、草原这些雄奇的西部山川地貌,这些经历和感受使他对传统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理解,这是一笔享用不完的财富,也是他向传统文化诚心学习并开拓个人创作空间的源泉。
以下是艺术家徐松波的若干体会:
1、精神力量:
云冈石窟:多次现场观摩开始让我把注意力逐渐从窟龛形制和佛造像特色转入精神体验上。以昙曜五窟为例(合理选址,从山半腰凿入口,扩大洞内窟室,从佛像脑顶发髻开始雕凿并往下开掘,四壁同时进行,直至脚底基座整体完备,再开甬道和窟室入口。工程浩繁艰巨,一个窟往往要耗掉众多工匠一生才能完成),在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原来石窟的开凿具有如此憾人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麦积山石窟:密密麻麻的石窟高耸崖壁和云端,文革时红卫兵来破四旧因栈道已毁望崖兴叹无功而返(想毁都难,建是如何建的?),其精神力量同样憾人。
敦煌莫高窟: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浩如海洋。历经千年的开凿和描绘,展现的不仅是古人的精神世界,更是穿透时空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2、造型和气息
汉风的雄健、大气、质朴、进取,魏晋造型的自由、超脱、飘逸,唐风的张扬、奢华、自信,无不通过每一尊塑像、陶俑、器物,乃至文书、简牍向我传达着先民的文化精神和气息。长期的熏染让我能敏感地领会到这种气息,我想,我们今天的迷失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先民的"不识",没有这些方面的学习和领会就很难谈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材料和品质(包括绘画、彩塑、建筑等)
我曾和中央电视台、《博物》杂志合作策划原始岩画体验活动,在京郊古北口长城山区一面崖壁上模仿先民从事岩画绘制,这让我终生受益,先民从材料制作到绘制方式乃至很多细节上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和预期,这使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深深的敬意。
在传统壁画绘制材料上,无论是莫高窟壁画、永乐宫壁画还是明代的法海寺壁画,传统绘画材料制作使用体系完整而又严谨,规范而又精良,体现的直接效果就是颜色稳固持久有品质,然而这一体系后世渐趋衰微失传,代之以暗淡、粗糙和庸俗,至上世纪90年代,中央美院胡伟教授为首等一批人到日本学习岩彩,中国传统绘画颜料(重彩)体系才逐渐恢复重现。多次的考察体验让我对传统绘制材料的"神采"和"品质"有了深刻的体会。
彩塑如麦积山石窟中部分裸露室外(因地震)的宋代泥塑,历经千年风吹日晒雨淋坚固如初(比今天的水泥还坚固),考证并仔细研究泥塑断层细节发现,方法和材料并不神秘,不外乎精良的天然材料(泥、麻、棉、蛋清等粘合剂)、严谨的手法、一丝不苟的程序和虔诚的心态,但这些看似不神秘的方法和材料,今天已很难做到,不能不发人深省。
建筑如五台山南禅寺(唐代)、应县木塔(辽代)等土木结构建筑屹立千年,对比今天现代建筑材料下的"危楼",可知即便材料坚固也不是决定因素,心不能缺失。
4、山川地貌、故地古国
体验了戈壁、大漠、雪山、草原这些和内地迥异的景观,我明白了张骞的"凿空",明白了岑参的"平沙万里",明白了戍边军人的"葡萄美酒",明白了"孤城万仞"、"葱岭秋尘""风吹草底"……
考察了凉州、沙洲、安西、玉门这些故地和高昌、乌孙、龟兹这些古国遗存,我领略了先民的坚韧和进取,也领略了月支、乌孙、突厥……这些为中华民族注入活力的古老部族。
考察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云冈和龙门,我明晰了自印度阿丹陀石窟开始往东方传播的顺序、脉络和整体关联。
一切都那么真实,他们并不遥远,我明白了"丝路"、"走廊",明白了东西人种、文化、信仰、文明的交会,明白了中华大地生民的"生生不息"和精神家园的变迁。当然,我更明白了玄奘在万里路途中的坚韧、智慧与颠沛流连。
5、马文化及其他
中国是一个有着爱马传统的民族。
没有比汉唐两朝更丰富的有关马文化的记述了,每一次去西部考察,在丝绸之路沿线任何一个博物馆,你总是回避不了马的造型和它呈现的文化承载。我自信我的速写记录涵盖了传统马文化的精华,只有身临其境、仔细揣摩才能领略它的神韵和精神,它们和我们的历史、民族精神,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无独有偶,我们一同迷失掉的还有中华甲胄文化、刀剑文化、射艺文化……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实体传承部分,他们是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的部分遗存信息今天还有幸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但我们不懂兜鍪、顿项、吹返、披膊这些甲胄部件名称,一如我们辨不清马匹上的当颅、鞍、鞯、障泥……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认识、去发现、去恢复,恢复我们的文化系统就是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6、书上读不到的线索
另一个体验:真实的遗存总是比史书的记述更丰富,每一次传统文化考察总会有新发现。比如:五代敦煌壁画中贵妇脸上帖花瓣的装扮和现代T型台时尚装扮的相似性、北宋壁画中十二星座图形的出现、西夏壁画中唐僧和孙猴子形象的出现(早于吴承恩几百年)、甘肃张掖者来村村民遗存欧洲血统的历史谜团……
总:传统文化考察给了我独特的体验,传统文化的精神气息一直启迪着我的思考、生活和创作,他使我确信我可以寻求一条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创作之路,他使我确信找到了启迪我创作和智慧的源泉。
三、作品示例
《夜行》150X5000px布面油画2012年
雁外苍烟任客游 漫思怒马衬轻裘
巍峨法像悬深谷 迤逦驼铃带锦绸
一缕风声轻过耳 万年衣垢渐成丘
来生有梦重寻我 日印黄沙古道头
(邵亮作)
都市边缘,魅影闪烁。真实或幻象?步入或路过?定力安在?智慧几何?
小油灯是智慧的引领,光芒虽小却强过都市霓虹。抬首仰望,唯宁静以致远……
准唐代风格的马辔头,平民化处理的鞍、鞯、障泥……水囊、褡裢、毯子……真切去感受历史,用心去体验这静夜一瞬。
这一夜静静的……
《道问系列6号--空寂》112X3625px布面丙烯2007年
这件作品构思于2007年带学生去敦煌考察途中,在列车上,我一路观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设身处地的揣测玄奘的身影,路途很漫长,感觉一步一步走过去很震撼,也很感动,眼泪都下来了。
我记住了沿途一些典型的景观,回来后创作了这幅画(也是给学生做一个榜样,启示他们考察的意义)。
《2012--向左走,向右走?》140X220布面油画2010年
2012的末日预言随着电影的呈现,似乎半真半假地和人类开起了玩笑,地震、海啸、火山灰、石油污染、恐怖袭击,天灾人祸扎堆上演,一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地球从未如此地热闹也从未如此地脆弱和渺小……
我们的世界怎么了?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否正在靠近?抬头仰望,分明有一个东西愤蹄四顾,它呼吸着我们的呼吸、困惑着我们的困惑……它和我们共同张望,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这件作品表达一个2012危机临近的困惑和思考)
《在望》112X3625px布面油画2010年
玄奘精神早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穿越了时空……
问道需要的不只是热情和勇气,还有智慧、坚韧与承受……
每一个日暮降临的时候,绝不回头去望,看破并放下,走过城市边际、走过物欲诱惑,瞩目远方,前路已经在望。
(这幅画是2010年春节回河南考察洛阳偃师玄奘故里后画的,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诗韵家园》150X5000px布面油画2011年
远方现代客机的轰鸣惊动了溪山行旅中的唐代过客……
诗一样的田园、山水,以及薄雾中隐现的现代都市,这就是我们的"诗韵家园"。
然而,现代节奏也伴生着工业污染和生态灾难……
相信诗韵国度的后人,会传承先民的智慧,建设好我们美好和谐的诗韵家园。
(经常在画室看三彩俑,时日既多便慢慢酝酿出了这幅画面)
《问道系列--春》150X5000px布面油画2009年
红尘东去,万里空寂。
望霜天,前道几许?
云低处,寒意去,已有暗香袭。
(脑海中的画面,很静,很优美,是一种孤寂但充满希望的感觉。自己被自己感动,顺势写下了这几句词)
作者感悟
不管曾经多喧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一直缺乏中国本土社会的文化认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在紧跟西方前卫中甚至来不及看清西方当代艺术的文脉与当下弊症,其结果是前卫只是对于国内后来者的前卫,所谓的图像风尚永远都搭不上西方艺术发展的文脉,更谈不上中国文化体系的传承。
要发展,我们必须基于自身的文脉,要寻回自己的根,寻回自己的传统和民族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首要面对的共性的问题。
纵观几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和智慧。"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几千年的智慧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宝库,无论修身、为学、处世、治国,传统智慧从未抛弃过我们,我们唯有基于传统的根上、唯有借助于传统的智慧上才能有茁壮的成长,才能形成独立于世界的东方文化语境。其实,我们本就不缺,我们需要重拾和发现传统的精神与智慧。
回到个体,艺术道路没有公式,每一个个体的经历都会因其不同而独具价值。
反观自己,艺术道路的求索过程既是一个问技求艺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升的过程,玄奘的问道精神给我了很多思考和启示,穿透时空的力量往往并不应对现世的成功标准,真诚、冷静、信念、恒心、求索、坚毅、智慧才是持久的关键因素。这不单是每一个艺术个体提升需要的,也是我们民族超越自己的可贵精神。
我庆幸自己有一段和玄奘西行求法类似的历程,有了生活和求艺的合二为一,我也庆幸我站在这个时代的十字路口,我的思考和尝试并不仅代表我自己,也正因如此,这种代表将会成为唯一。寻求到一种民族传统中积极的精神价值并真诚地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践行使我确信它未来的价值。
艺术评价
1、充满希望并值得期待(节选)
文/孙景波
……
在当代画坛的思潮当中,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行者的形象。他这样的状态令我感动!
我相信,无论"70后"、"80后"、"90后"乃至永远而"后", 有更多能像徐松波这般把个人的艺术生命自觉的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永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有自觉担负历史责任和使命感的艺术家,能薪火相传这种信念--未来,就充满希望且值得期待!
2、艺术当代性的返魅
--徐松波绘画艺术解读(节选)
文/岛子
徐松波绘画格调中显现着强烈的历史感和宏阔的历史想象,在我看来,这种历史感、历史意识和想象的才力,是艺术当代性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也是时代危机的紧迫取向。如果依照马克斯·韦伯的论断说,现代科学、社会发展历史的现代性是"祛魅"(Disenchantment),那么,美学、人文学乃至艺术的当代性无疑包含"返魅"(Reenchantment)的取向。徐松波的这种返魅取向与当代艺术中普遍挪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打中国牌"为民族主义身份感增势,进而当成一种成功策略或者虚假的"合法化"诉求不同。他更多的是反思性的、带有怀旧感的"史蕴诗心",从东西方绘画本质上发现融合、生长的生机以及相互映现的光辉,继而在绘画的精神层次向纵深探求:从踯躅前行的苦行者反照现代人失去大道的现实命运;从持守精神信念的人感悟到圣洁与高贵。
因此他的绘画观念既非即时性反映社会表象,也非一味反讽或假借泛神论掩饰想象力的贫乏。他力图在史诗式的视觉叙事中,一改以往艺术家面对自然的"卧游"和面对历史的独白,转而为倾听与对话,实现当代性审美的间性理想。
3、穿越时空的图像(节选)
文/周博
徐松波是一个有着深沉历史感的画家。这不仅有赖于他对历史的兴趣和谙熟,也因缘于他曾长期研习中国画,从而能够在中西艺术语言的比较中,寻求一种用图像连接过往和当下、思考历史和现实的独特途径。
然而,他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对历史的简单图解,而是基于当代视角的重新审视,运用超现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呈现了一种更为丰富的意义对接和延展。
徐松波的专注和努力以深沉而又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诚恳的古道热肠。只此一点,时下已是一种稀有的品质了。
4、穿越时空的行者与骑士
--读徐松波油画"(节选)
文/冯国伟
……
如果说行者是关于人类理想的一种跋涉和求索,那么骑士就是人类为理想而行动的信心和力量。在荒诞的场景中,徐松波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胸怀和情愫。
而徐松波的求艺之旅也与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互动。他出生于河南南阳,最初学的是中国画,后到中央美院壁画系读研究生,开始用综合材料画画。壁画专业注重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考察和写生对徐松波的创作显然影响极大。在他的《西部行纪》手稿中,我们看到徐松波从大同石窟、云冈石窟、霍去病墓、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直到高昌、乌孙、克孜尔石窟一路西行的文图记录,那些点滴的感受最后都凝聚在了他的作品中。所以,徐松波的作品有故事,有情节,有内容,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连续的思考和动作,每幅作品既是独立的,但与其它作品又保持着某种连接。正是这种有机的统一,为我们演绎出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和一个人的心灵历程。它让我们在欣赏时忘记了技术的考量而直奔画的主旨。
在徐松波历时五年完成的鸿篇巨制《大象鸿蒙》后,徐松波曾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而我更喜欢他另一句话"推进、推进!推进到精疲力竭,推进到几所不能"。这个在当代艺坛坚定跋涉的行者和骑士因此将给我们更多的期待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