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原索动物

2019-06-26 14:24:00 百科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

原索动物是脊索动物门原始的一群。幼体或成体保留着脊索。脊索具有弹性,能弯曲,不分节,是构成骨胳的最原始中轴。种类少,全部海生。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二亚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原索动物
  • 拉丁学名:Protoxhordata
  • :动物界
  • :原索动物
  • 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海洋
  • 代表:文昌鱼

原索动物简介

原索动物 Protoxhordata是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如海鞘、樽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如文昌鱼〔amphioxus〕)动物的统称;原索动物与脊索动物的另一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相似,有一中空的背神经索、鳃裂以及脊索(一条质硬的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脊柱的前身)。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没有脊柱骨。现生的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由同一祖先演化而来。关于脊椎动物如何演化,普遍接受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理论推测其祖先营固着生活,可以像羽鳃类(pterobranch),但幼体不特化,适于在大洋中浮游而达到性成熟;由此演化出的类型丧失随后的固着阶段,脊椎动物即由这一自由游泳的动物演化而来。另一种相近的理论出现较晚,假设脊索动物由一小类化石种类Mitrata属演化而来。

种群分类说明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成体或幼体背侧有一脊索,故名。分尾索动物、头索动物、脊椎动物等三亚门。其中前两个亚门合称“原索动物”。

尾索动物

尾索动物 也称“被囊动物”。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少数自由生活的,终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纽鳃樽等;固着生活的,仅幼体具有脊家的尾部,成体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海樽(Doliolum)海樽科。体小呈桶状,被囊透明,可通过被囊看到内部构造。有性生殖或出芽生殖。多为单体。在海面营漂浮生活。
海樽海樽
海鞘尾索动物的许多属、种。排泄孔在口的附近。单体或由无性出芽而成群体。有性生殖的幼体形似蝌蚪,游泳时期极短,固着外物后尾部退化,遂成固着生活的成体。海产。例如柄海鞘(Styela)被囊带白色。玻璃海鞘(Ciona),体呈圆柱形,被囊透明
尾索动物尾索动物
海鞘(Styela)海鞘(Styela)

头索动物

头索动物 也称“无头动物”。脊索动物门的一亚门。体呈鱼形,头部分化不明显,终生具有脊索。咽部的壁贯穿许多鳃裂,由围鳃腔孔与外界相通。种类少,代表动物是文昌鱼。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徵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又因本亚门动物都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所以又称无头类。头索动物分布很广,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其中尤以北纬48°至南纬40°之间的沿海地区数量较多。它们对底质要求比较严格,通常仅局限在有机质含量低的纯净粗砂和中砂中。生活时身体埋入砂中,仅前端外露,用以进行呼吸和滤食水体中的硅藻。仅1纲,即头索纲(Cephalochorda),通称文昌鱼,其得名于厦门同安县刘五店海屿上的文昌阁,这里是我国最先发现文昌鱼群的地方。相传古代文昌皇帝骑着鳄鱼过海时,在鳄鱼口里掉下许多小蛆,当这批小蛆落海之后,竞变成了许多象鱼样的动物,让后代渔民得以捕此鱼为生,所以为纪念文昌帝君,故取名文昌鱼。文昌鱼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因此遭到大量捕捞,我国曾盛产文昌鱼的厦门刘五店海域种群数量经处于濒危境地,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建立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文昌鱼文昌鱼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别称“蛞蝓鱼”。文昌鱼科。形似小鱼侧扁,两端尖。头端有眼点,下为前庭及口,前庭外缘有须多条。有背鳍、尾鳍和臀鳍。身体腹面有一对皮褶。栖息海底,通常钻在泥沙里,仅露出头瑞。以浮游生物为食。分布于我国厦门、青岛和烟台沿海,以厦门为最多。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可供生物学数学和研究用,并供食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