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十三行文化

2019-11-15 14:45:45 百科
十三行文化

十三行文化

由于十三行遗址在台湾史前史中的重要地位,考古学者通常将台湾北部地区史前时代晚期文化通称为「十三行文化」。除了十三行遗址之外,位于台北市中山区的西新庄子遗址,也是十三行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十三行文化
  • 地址:台北市中山区的西新庄子遗址
  • 时代:北台湾地区的金属器时代
  • 主要特徵:石器减少
十三行文化属于北台湾地区的金属器时代,时间大致从2,300年前开始,到汉人进入本地区之后才结束,是台湾史前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十三行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石器减少,只剩下凹石、石槌等无刃器。从出土的铁渣、矿石等矿物,显示当时人已知炼铁。除了石、铁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陶器,主要是红褐色夹砂陶,特徵是手工製作,含细沙,火候高、质地坚硬。
如果以史前文化较宽的定义而言,台湾北部地区拥有赤褐色或浅褐色拍印几何纹硬陶的史前遗址,都属于广义十三行文化的範畴。就此而言,十三行文化的分布地区,在西海岸地区由淡水河沿着海岸向南一直分布到大安溪,向东则沿着北海岸、兰阳平原一直分布到奇莱平原北侧的三栈溪。
根据考古学者刘益昌的看法,根据时间、分布区域及文化内涵,十三行文化可以再区分为早、晚两期及七个不同的类型。其中早期为年代距今2000-1000年之间,包括十三行类型、后龙底类型、番社后类型;晚期年代距今1000年以内,包括埤岛桥类型、新港类型、旧社类型与普洛湾类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