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间互补Interalleliccomplementation指异源多具体蛋白质由两个不同突变等位基因编码的亚单位间作用引起的性质改变。混合型蛋白质可能比一种类型亚单位构成的蛋白质活性强或者弱互补作用。只有当基因型为A-B-时才表现出AB的性状,基因型中含有aa或bb都会导致ab表现型,这种现象称为基因互补。
两个非等位的突变基因同处在一个杂合体细胞或局部合子(见细菌接合)中时,野生型基因补偿突变型基因的缺陷而使细胞的表型恢复正常的作用。例如图a顺反位置效应示意,同一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A发生了突变,可是它的基因B是完好的,另一个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发生了突变,可是它的基因A是完好的,由于彼此补偿了对方突变基因带来的缺陷,所以细胞的表型是正常的。如果两个突变基因是在一个染色体上,而另一个同源染色体上的这两个基因是正常的,结果也相同(图b顺反位置效应示意)。如果两个突变型都是在基因A座位上发生突变的结果,那幺在它们分处于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情况下便缺少了野生型基因A,因此细胞的表型是突变型(图c顺反位置效应示意)。如果这两个突变型都位于同一个染色体的基因A座位上,由于另一个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A是完好的,因此细胞的表型是正常的(图d顺反位置效应示意)。如示意图a顺反位置效应示意、c顺反位置效应示意那样两个突变分别位于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称为反式构型;反之如示意图b顺反位置效应示意、d顺反位置效应示意那样两个突变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称为顺式构型。比较顺式和反式构型的细胞的表型从而判断两个突变是否属于同一基因的测验,称为顺反位置效应测验,简称顺反测验或互补测验。这种互补作用是两个基因之间的互补作用,所以也称为基因间互补。互补作用也指在同一细胞中一个野生型基因对于另一个等位的突变型基因的单方面的补偿作用。顺反位置效应测验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S.本泽首先在大肠桿菌噬菌体T4中根据上述原理来判断一系列紧密连锁的快速溶菌突变型rⅡ是否属于一个基因。他首先分离得到数以千计的表型相同的rⅡ突变型。通过杂交,根据重组频率绘製出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学图。然后通过噬菌体混合感染进行互补测验,结果说明全部rⅡ突变型可以区分为rⅡA和rⅡB两群(见基因定位)。同属于rⅡA或同属于rⅡB的两个突变型在混合感染中没有互补作用,任何一个rⅡA突变型和任何一个rⅡB突变型在混合感染中都有互补作用而使表型恢复正常。本泽把在反式构型中不能互补的各个突变型在染色体上所占的一个区域称为一个顺反子。顺反测验结果说明顺反子是一个必须保持完整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遗传物质的最小单位,因此实际上它等同于基因,是基因的同义词。此外,本泽把一个基因内部能造成可遗传的表型变化的最小的结构单位称为突变子,把不能通过重组而分割的结构单位称为重组子(见基因)。基因内互补 在脉孢菌、酵母菌、大肠桿菌、沙门氏菌等生物中曾经发现在某一个基因内部的不同位点的突变型之间也有互补作用,这种互补称为基因内互补,它在两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基因间互补:①基因间互补可发生在任何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基因内互补只发生在同一基因内的若干不同的突变型之间;②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一般情况下可完全恢复野生型表型,不论这两个基因的距离有多远。基因内互补则最多只能使表型恢复到野生型的25%,而且突变位点相距愈近则互补程度愈弱。呈现基因内互补现象的一系列突变位点构成一个互补群。呈现基因内互补现象的互补群所编码的肽链都是某一酶蛋白的一个亚基,而这个蛋白质则由若干相同的亚基所构成。因此有人构想两个在不同部位发生结构变化的亚基可能聚合成为有少量正常酶活性的酶蛋白,一般认为这便是基因内互补的分子基础。套用 在互补测验中,必须使待测的两个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同处在一个细胞中。在细菌中,这可以通过细菌接合、转导、F因子转移、噬菌体混合感染等途径而实现。在真核生物中则可以通过细胞融合(见体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取得。在遗传学研究中,互补测验和基因定位同属于最基本的研究手段。例如在大肠桿菌中曾获得一系列影响F因子转移功能的突变型,对于这些突变型进行互补测验的结果说明在F因子上和接合转移有关的基因有13个。人类中有不同类型的着色性乾皮病,採用细胞融合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着色性乾皮病患者的体细胞进行互补测验,到1978年为止至少已发现7个基因和这种皮肤癌的发生有关(见DNA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