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称为隋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静帝帝位禅让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北朝结束。
北朝结束了中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北朝
- 英文名称:The Northern Dynasties
- 所属洲:亚洲
- 首都:长安,平城,洛阳
- 主要城市:邺城,天水,南郑
- 官方语言:汉语、鲜卑语
-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 国家领袖:拓跋珪、高洋、宇文觉
- 主要民族:汉、鲜卑、羌、匈奴等
- 主要宗教:佛教
- 朝代: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 北魏:386年—557年
- 东魏-北齐:534年―550年,550年—577年
- 西魏-北周:535年―556年,557年—581年
历史
北魏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所建,又称元魏。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鹹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元魏道武帝拓跋珪

公元395年—439年,通过不懈努力,北魏击灭后燕、后秦、大夏、北凉、西秦、北燕等割据势力。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北魏历经孝文帝改革、六镇之乱后最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西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统,西魏开始。大统十七年(551年),元宝炬死,长子元钦嗣位。魏废帝三年(554年)元钦被宇文泰所废,不久被毒死。元宝炬四子元廓即位,称元年,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运动而被迫改複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承继。557年宇文护得将领支持,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灭亡。
东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
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併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北齐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人,很快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北齐。
北齐高洋

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恆六帝,于公元577年被宿敌北周攻灭,享国二十八年。
北周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子宇文觉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继任大冢宰,自称周公。次年初,他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建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北周。
北周宇文泰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政治
北朝少数民族缺乏政治经验,所以重用汉人世族,引起双方的文化采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混合的过程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政治斗争或种族冲突,例如六镇民变、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北齐提倡排汉文化。北周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文化以消除胡汉隔阂。为隋唐的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经济
在大魏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和共同努力,生产关係得到了调整,生产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民显着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国户数已达五百余万,比西晋太康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着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今安阳)製成锐利的钢刀。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孝文帝时,元淑为河东太守,当地许多百姓弃农经商。太和以前,北方商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钱货无所周流。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恢複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宣武帝时,洛阳的商业相当繁荣,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大的城市有平城、邺和长安。魏太和九年(485年),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实行均田制。
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製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规定。《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8年)春,皇帝高洋下诏规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个月内烧荒,其它季节一律禁止。
北周宇文泰根据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观念,积极劝课农桑,奖励耕植,将被破坏了的均田制恢复起来,使那些由于土地兼併、战乱、天灾而丧失土地,流落他乡的农民和土地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改革服役年龄,服役年龄从北魏时的十五岁改为十八岁;服役时间则根据年成丰歉而定,丰年不超过一月,中年不超过二旬,下年不超过十天,使役期大为缩短;人数上则规定每户农家服役者限于一人,避免过多地动用民力,妨碍农业生产。同时还颁行了户籍制度和计帐制度合理徵发赋役,即较为预定次年徭役概数的计帐之法。还明确规定了地方官吏在发展生产方面的职责。每到岁首,州县长官必须督促百姓,无论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务必不失农时。对于那些游手怠惰,好逸恶劳,不事生产者给以处罚。由于宇文泰衡量牧守政绩的标準之一就是劝课农桑,因此地方官吏大都重视农桑生产,经济逐渐发展,到宇文泰死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仓廪充实的小康局面。
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这些文化成就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并未因为三国鼎立、南北对峙而中断,反而因士人的觉醒而更为活泼开放,并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题、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北朝文学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邵、魏收、温子昇。叙事长诗以《木兰诗》为代表。民歌方面,由与南北文化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即有“豔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的说法。
北朝雕塑艺术代表作-龙门石窟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着名的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緻,面目传神。
帝王世系
元魏(北魏、东魏、西魏)
庙号 | (追)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月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传说时期、拓跋部的史前时期 | |||||
成皇帝 | 拓跋毛 | ? | |||
节皇帝 | 拓跋贷 | ? | |||
庄皇帝 | 拓跋观 | ? | |||
明皇帝 | 拓跋楼 | ? | |||
安皇帝 | 拓跋越 | ? | |||
宣皇帝 | 拓跋推寅 | ? | |||
景皇帝 | 拓跋利 | ? | |||
元皇帝 | 拓跋俟 | ? | |||
和皇帝 | 拓跋肆 | ? | |||
定皇帝 | 拓跋机 | ? | |||
僖皇帝 | 拓跋盖 | ? | |||
威皇帝 | 拓跋儈 | ? | |||
献皇帝 | 拓跋邻 | 推测为东汉桓帝时 | |||
圣武皇帝 | 拓跋诘汾 | 213年—220年 | |||
代王时期 | |||||
始祖 | 神元帝 | 拓跋力微 | 174年-277年 | — | 220年-277年 |
太祖(西魏文帝改) | |||||
太宗 | 文皇帝 | 拓跋沙漠汗 | ?-277年 | (追尊) | |
章皇帝 | 拓跋悉鹿 | ?-286年 | 277年-286年 | ||
平皇帝 | 拓跋绰 | ?-293年 | 286年-293年 | ||
思皇帝 | 拓跋弗 | ?-294年 | 293年-294年 | ||
昭皇帝 | 拓跋禄官 | ?-307年 | 294年-307年 | ||
桓皇帝 | 拓跋猗迤 | ?-305年 | (追尊) | ||
穆皇帝 | 拓跋猗卢 | ?-316年 | 307年-316年 | ||
文平皇帝 | 拓跋普根 | ?-316年 | 316年(40多天) | ||
哀皇帝 | 拓跋始生 | 316年-316年 | 316年 | ||
太祖 | 平文皇帝 | 拓跋郁律 | ?-321年 | 316年-321年 | |
惠皇帝 | 拓跋贺傉 | ?-325年 | 321年-325年 | ||
炀皇帝 | 拓跋纥那 | 325年-329年 | |||
烈皇帝 | 拓跋翳槐 | ?-338年 | 329年-335年 | ||
炀皇帝 | 拓跋纥那 | 335年-337年 | |||
烈皇帝 | 拓跋翳槐 | ?-338年 | 337年-338年 | ||
高祖 | 昭成皇帝 | 拓跋什翼犍 | 320年-376年 | 建国 | 338年-376年 |
献明皇帝(北魏太祖皇帝追尊) | 拓跋寔 | (追尊)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墓 |
烈祖(初謚) (北魏孝文帝改) 太祖 | 宣武皇帝(初謚) 道武皇帝 | 拓跋珪 | 371年—409年 | 登国 | 386年—396年 | 盛乐金陵 |
皇始 | 396年—398年 | |||||
天兴 | 398年—404年 | |||||
天赐 | 404年—409年 | |||||
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392年—423年 | 永兴 | 409年—413年 | 云中金陵 |
神瑞 | 414年—416年 | |||||
泰常 | 416年—423年 | |||||
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焘 | 408年—452年 | 始光 | 424年—428年 | 云中金陵 |
神麚 | 428年—431年 | |||||
延和 | 432年—434年 | |||||
太延 | 435年—440年 | |||||
太平真君 | 440年—451年 | |||||
正平 | 451年—452年 | |||||
南安隐王、敬寿皇帝 | 拓跋余 | ?—452年 | 承平或永平 | 452年(232天) | ||
恭宗 (北魏文成帝追尊)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428年—451年 | |||
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濬 | 440年—465年 | 兴安 | 452年—454年 | 云中金陵 |
兴光 | 454年—455年 | |||||
太安 | 455年—459年 | |||||
和平 | 459年—465年 | |||||
显祖 | 献文皇帝 | 拓跋弘 | 454年—476年 | 天安 | 466年—467年 | 云中金陵 |
皇兴 | 467年—471年 | |||||
高祖 | 孝文皇帝 | 元宏 (拓跋宏) | 467年—499年 | 延兴 | 471年—476年 | 长陵 |
承明 | 476年 | |||||
太和 | 477年—499年 | |||||
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483年—515年 | 景明 | 500年—503年 | 景陵 |
正始 | 504年—508年 | |||||
永平 | 508年—512年 | |||||
延昌 | 512年—515年 | |||||
文景皇帝 | 元愉 | 488年—508年 | 建平 | 508年(39天) | ||
肃宗 | 孝明皇帝 | 元诩 | 510年—528年 | 熙平 | 516年—518年 | 定陵 |
神龟 | 518年—520年 | |||||
正光 | 520年—525年 | |||||
孝昌 | 525年—527年 | |||||
武泰 | 528年 | |||||
隐帝 | 元法僧 | 454—536 | 天启 | 525年(15天) | ||
(女帝、敬哀公主、殇帝) | 元氏 | 528—? | 武泰 | 528年(1天) | ||
少帝(幼主) | 元钊 | 526年—528年 | 武泰 | 528年(45天) | ||
肃祖 (北魏孝庄帝追尊) | 文穆皇帝 | 元勰 (元协) | 473年—508年 | |||
宣宗 (北魏孝庄帝追尊) | 孝宣皇帝 | 元劭 | ?—528年 | |||
敬宗 | 武怀帝(初謚) 孝庄帝 (北魏孝武帝改) | 元子攸 | 507年—530年 | 武泰 | 528年 | 静陵 |
建义 | 528年 | |||||
永安 | 528年—530年 | |||||
北海王、顺帝 | 元颢 | ?—529年 | 孝基 | 529年 | ||
建武 | 529年 | |||||
孝宗 | 长广敬王、惠哀皇帝 | 元晔 | ?—532 | 建明 | 530年—531年(117天) | |
先帝 (北魏节闵帝追尊) | 元羽 | 471年—501年 | ||||
烈宗 | 节闵皇帝 (西魏追謚) 广陵王、前废帝 | 元恭 | 498年—532年 | 普泰 | 531年—532年 | 孟津县后李村 |
明宗 | 安定郡王、后废 帝、顺文皇帝 | 元朗 | 513年—532年 | 中兴 | 531年—532年(165天) | 邺西南野马冈 |
穆宗 (北魏孝武帝追尊) | 武穆皇帝 | 元怀 | ?—517年 | |||
显宗 | 孝武帝(西魏謚) 出帝(东魏謚) | 元修 | 510年—535年 | 太昌 | 532年 | 云陵 |
永兴 | 532年 | |||||
永熙 | 532年—534年 |
注1:女帝是傀儡,也没有举行即位典礼,基本不为史家承认。
注2:圣武帝之前的帝王缺少记载,有些史家认为是后来添加的。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陵墓 |
---|---|---|---|---|---|---|
昭宗 | 孝静皇帝 | 元善见 | 524年—551年 | 天平 | 534年—537年 | 漳西山岗 |
元象 | 538年—539年 | |||||
兴和 | 539年—542年 | |||||
武定 | 543年—550年 |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年号 | 在位时间 | 陵墓 |
---|---|---|---|---|---|---|
德宗 | 文昭皇帝 文皇帝 | 元宝炬 | 507年—551年 | 大统 | 535年—551年 | 永陵 |
废帝 | 元钦 | 525年—554年 | 无,称元年 | 551年—554年 | ||
恭皇帝 | 拓跋廓 (元廓) | 537年—557年 | 无,称元年 | 554年—557年 |
北齐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墓 |
---|---|---|---|---|---|---|
高祖 | 献武/神武皇帝 | 高欢 | 496—547 | — | — | — |
显祖/威宗 | 文宣/景烈皇帝 | 高洋(高欢次子) | 529—559 | 天保 | 550—559 | 武宁陵 |
废帝(济南闵悼王) | 高殷(高洋长子) | 545—561 | 乾明 | 559—560 | 武宁陵之西北 | |
肃宗 | 孝昭皇帝 | 高演(高欢六子) | 535—561 | 皇建 | 560—561 | 文靖陵 |
世祖 | 武成皇帝 | 高湛(高欢九子) | 537—568 | 太宁 | 561—562 | 永平陵 |
河清 | 562—565 | |||||
灵炀帝/后主 | 高纬(高湛长子) | 556—577 | 天统 | 565—569 | ||
武平 | 570—576 | |||||
隆化 | 577 | |||||
元成皇帝 | 高延宗(高澄五子) | 德昌 | 577 | |||
殇皇帝/幼主 | 高恆(高纬长子) | 570—577 | 承光 | 577 | 长安北原洪渎川 | |
末帝/范阳王 | 高绍义(高洋三子) | 武平 | 578—580 |
北周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生卒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墓 |
---|---|---|---|---|---|---|
太祖(明帝追尊) | 文帝 | 宇文泰 | 507年—556年 | 成陵 | ||
孝闵帝 | 宇文觉 | 542年—557年 | 557年 | 静陵 | ||
世宗 | 明帝 | 宇文毓 | 534年—560年 | 557年—559年 | 昭陵 | |
武成 | 559年—560年 | |||||
高祖 | 武帝 | 宇文邕 | 543年—578年 | 保定 | 561年—565年 | 孝陵 |
天和 | 566年—572年 | |||||
建德 | 572年—578年二月 | |||||
宣政 | 578年三月—十二月 | |||||
高宗 | 宣帝 | 宇文赟 | 559年—580年 | 大成 | 579年正月 | 定陵 |
静帝 | 宇文阐 | 573年—581年 | 大象 | 579年二月—580年 | 恭陵 | |
大定 | 581年正月—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