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灏然

王灏然 ,80后散文作家、诗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高校文学大赛等全国性文学赛事中获奖二十余次,作品见于《诗刊》、《散文月刊》等,另入选部分选集。
- 中文名称 王灏然
- 外文名称 Wang Haoran
- 别名 王生高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人物简介
王灏然,原名王生高 ,青年作家。1988年5月出生于陕西省靖边县一农村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初中时开始写作,之后作品开始发表并获奖,曾在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高校文学大赛等全国性文学赛事中获奖二十余次,作品见于《诗刊》、《散文月刊》、《读者》等,并入选《中华散文精粹》、《中国高校文学排行榜》等。散文《黄土招魂》被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作为散文阅读题所选用。曾被授予"校园之星"、"校园先进创作个人"、"身边的青春榜样"等称号,大学时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2010年5月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2011年8月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现就职于西安培华学院校报编辑部,边工作,边写作。
获奖摘要
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第一、二、三届金奖、银奖、金奖;

第八、九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一等奖;
全球华语少年作家写作大赛特等奖;
第七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金奖;
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文学类一等奖、二等奖;
第十一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入围奖;
第五届世界华人"中华情"主题写作大赛大学组银奖;
二零一零年中国散文华表奖新锐奖;
第一、二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大赛二等奖、优秀奖等二十余项 。
其中有七次颁奖典礼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应邀参加了二零一零年中国散文峰会等。
作品评价
王灏然的创作多以散文、诗歌为主,也作有少量短篇小说,他自称不久将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小说创作上去。其文风成熟稳健,瑰丽雄伟,诗歌创作融古典与现代、草根情结与精神追寻为一体,具有很深的潜力。王灏然作品的深刻与大气超出同龄写作者很多。著名作家贾平凹、林非、周晓枫等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有理由相信王灏然很容易成为一代文坛骁将。

王灏然是80后中鲜有的纯文学派作者,当文学日益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方式时,他依然保持者沉着、高雅的姿态。他杜绝肤浅的哗众取宠的部分"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一直坚守在严肃文学的阵地。因此,他的作品并不多,写起来也比较吃力。但他说,在写作上,他是一个永久坚持梦想但不盲目的人。"王灏然低姿态的同时过于坚守,要不他可能早成名了!"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
作品撷英
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它那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清喷薄。我想我是能够理解这片土地的,它以自身那粗放不拘小节的性格征服着狂野剽悍等这些铿锵的字眼。并且只要凝合实力,我相信它足以将帝国的堡垒,以及整个长城都击得粉碎。
--《黄土招魂》
我曾和一只羊久久的对视,我相信我的目光是虔诚的,在它的那双耐人品读的眼睛面前,我似乎有一种要寻找某种东西的急迫性与使命感,怔怔而立,切切而思。那眼神乍看上去也许较为单一,但越看便越显丰富起来。正如一切真正美的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朴实无华的。但这又绝对与审美无关,相反,浮现在我眼前的,似乎全是一些幻灭之余的景象:枯焦的野草,流蚀的田畴,干涸的流水,坍塌的筑物;华灯照射下的晦暗,五彩掩映中的苍白,伏暑远去后的霜冷,烈火余烬末的死气;荒漠里长风浩荡下的沙砾漫延,旷野中枯叶坠地时的秋气肃杀,殡葬时乱雪纷飞间的肃穆悲凉。此时,我感觉自己所面对的并非是一双羊的眼睛,而是一部与人类的文明有关的神圣纪录片。而之后,这部片子用多种意象生动地放大着一个字--静。是的,我仿佛看到了一片极其宁静的海,蓝天下,这片海越来越远,也越模糊,最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窗口,继而又变为一只眼睛,羊的眼。
--《羊的眼》
大地默默无言,荒旷之上,唯有一棵树的隐秘之处不停喧嚣,这喧嚣源于孤独。正如孤独蕴积出狂欢。不管是岁月流逝,还是风物永恒,那一片孤独始终伴随着这棵树的生长,直至死亡。但谁又能说清,死亡是不是更大的孤独?一种生命深处固有的情感,从大树根底汲引而上,穿过结实的树身,在那些繁茂的枝叶间不停回旋,偶尔积郁为晨露,或迎来一场雨,但之后便风干于无数烈日之下,在一个如期而至的秋日里,一叶掷地,遗响千年。这棵树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它在想些什么呢?一位诗人写到:"远方,你看到一片沙漠托起自己的背影,目光被大地的呼吸搅得浑浊……"
--《孤树魂》
记得余杰说过,每当他提起笔时便不禁会胆颤心惊。胆颤心惊这一"境界"我尚未体会过,可当提起笔时,心头的那份凝重,却让我觉得手中的笔着实有些分量。对于写作,我以为,它是一项极为神圣而艰辛的活动。多数人的懵懂与矫情掩饰了其对一种至高性的寄寓与期待。而这种至高性却又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我们有时竟没有理由去非难一件作品的不合文旨性。语言的随意性与风格的空灵之说,使我们的写作趋避着某种自然属性而高调去上演一段灵魂之曲。确切地说,写作是一种主体与实体在寻求妥协与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离奇的色彩。当写作者以自己锐利而明净的眼光照亮那繁杂的客体时,这是一个辉煌的时刻。而正是这一刻,主体和实体往往会意外地发生背离,那种我们称之为"和谐"的美好局面一举被击破。故曰:直面灵魂有时留给我们的会是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是的,它可以是一种救赎,但更多的时候它会迫使我们进行自我赎罪。一场自我颠覆后的精神浩劫,期待着谁人的体恤与抚慰?好在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它始终不会丢下灵魂。
--《漫笔抒怀》
土地慵醒,草木躁动的日子里,樱花遂悄然而至,并不姗姗来迟,但体态轻盈,蛩音细碎,宛似几天前的那场春雨。古城粉黛岸然,或许几树樱花不敌它一幢筑物,但我恰认为相反:相比于浓郁与强烈,她们的内心藏有颠覆的底气。
--《樱花语》
四野是蔚为大观的景象,没有人能够将它溶入语言的洪流中。语言是随意而空洞的,而一种本质的真正灵魂之所在,不是泛泛而存在又死于非命。它提醒你,藐视一草一木的单一是在藐视自我,藐视生命,从而藐视一种深深的本质。……
阳光透过薄云照射进来,稀疏却温暖,默契,闲适。人心思想随之溶解,在洞悉后的明悟下开始疏放。安于此意味着一种伟大的归宿。需权衡,彼岸是一片俨然的森林,它涵盖于一切神只的祈祷及所有尤物的精魂所归。容不得漠视,更容不得亵渎,遁入空门本身便是一种罪过。……
凋谢的花是被放逐了的天使,她应该后悔没有像绿叶一样安分而又远离于纸醉金迷。花魂难留,香泽浮动,一路放歌,以一种灵异的姿态装点着整个世界,灿烂而潮湿,热烈而无畏。……
偶尔会逢着雨天,也许是天地在悲泣,缠绵,物伤其类,散发出生命的原始气息。这是人的悲哀。雨滴厄然,它是大地的懦夫,畏葸,悄无声息,废然而下,始终流于沉默。
--《触魂》
想着这屋的深处隐藏着另一个世界,他不是太多的填平欲望的予取予求,在五彩缤纷中也许抛弃的只是蒙昧,恐惧和虚伪。灵魂的归宿是适宜的躯体,而躯体的归宿仍需一个适意之所。这件破屋?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即使是这屋,甚至这躯体,有时也仿佛在飘忽。哦,小屋,我心爱的小屋,我抱着你哭,你怎么忍心就是这样弹指间化为尘土!……
我要记录下这空寂与悲哀。或许我还年轻,同时健壮,但当有一日我也垂暮老矣,心虚不能狂舞之时,会不会如凭吊一页远去的历史般地拾起一些记忆的断片,跟着伤逝疯狂--莫名的迷失与痛恨,喧嚣着颓废与忧伤。那是不是原生与真实的袒露,另一种挥洒青春的豪情?……
在明日破晓之前,它会孕育出一个梦,一个残梦,那梦会将我的心绪搁浅在清晨的露水里。……
我同样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我希望在我无神的双眼的斜视下,有另一个世界在对我仰望,是它最大限度的收容了我的背叛与逃离。
--《屋》
生命中真正的悲哀乃是英灵处的不为人知。冷风吹过的情景像是一场风花雪月的葬礼,在那纠合杂糅的历史的暗角,任纷乱的心挽留沉郁,感慨的太含蓄、太温柔。……
岁月舞成了一条斑斓的绸带,夏日过境后自会献出金黄。听,白昼的使者已屡屡高歌,铿然处捕获了傲慢与激情:烈火,王冠,金色的田野。
欢庆吧,酣睡着欲醒,大地的骄子将奋然而前行!
--《破晨》
恍惚的世界里目迷五色
想象着将目光截斩成丝
以丝为弦,在体内筑一座巨大的琴
万籁止。心弦拨动,与物共振
是幻中的梦?是切中的真
月老扶风走过。道一句
盛情无语,风月无声
……
在体内的骨头中刻下真言
让神灵去为自己祈祷与忏悔。只因
拥有金色的田野却又不肯放弃整个阳春
烈日下影子成了被流放的罪者。你说
"在人类尚未成熟之前
请别职责我绽放生命"
--《夏日三咏》
倘若我能安静的像夜里的星星
我愿意脉脉注视你直到天明
慌乱中,几次伸出手去
我不忍心采下一朵爱情
--《小野花》
立秋了。好梦先我而去
我的激情先谁而去
站在夏日的稍末
我的叹息如一滴晨露
深深浸入了潮湿的地表
--《立秋》
这是幸福的夜晚
从尘世中醒来尚有些迟钝
我看到了黄昏和村庄,雨水和谷场
屋前滚过的一座座黄土峁
那是公元后人类的病榻和埋我的地方
风起了,一滴泪水砸得粉碎
整个下午,我看到母亲在田里拾起的
全是我的悲伤
这是幸福的夜晚
此刻,我脱掉傲气,一脸谦恭
甚至连脚下的大半片江山也置之不顾
错愕下,我将月色当成了故乡的衣角
死拽着它苦苦倾诉
--《今夜,故乡悬在我眼前》
以一朵莲高出水面的姿态
你从我的生命中姗姗走来
用月华浣洗情思的轻盈
我收藏了天边的一朵云彩
谱了曲的河水不住地流淌
风中翩翩的蒹葭在水一方
哦,你是我琴弦上的舞者
恰若抚慰孤夜的点点星光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