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马锡五纪念文集

2021-04-02 12:00:50 百科
马锡五纪念文集

马锡五纪念文集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马锡五先生的孙子马抗战先生主编的《马锡五纪念文集》一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马锡五先生而编写的。多年来马抗战先生收集整理了马锡五先生身边工作的老同志、老领导回忆资料及照片,为马锡五先生出了这部纪念文集。

该书于2015年10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绍

  • 书名:《马锡五纪念文集》
  • 作者:马抗战
  • 类别:文学
  • 页数:230
  • 定价:48.00
  •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 开本:787×1092mm1/16

作品简介

马锡五纪念文集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马锡五先生的孙子马抗战先生主编的《马锡五纪念文集》一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马锡五先生而编写的。多年来马抗战先生收集整理了马锡五先生身边工作的老同志、老领导回忆资料及照片,为马锡五先生出了这部纪念文集。
该书是从他的审判方式产生的环境过程,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影响,到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他所审批的各种案例,以及他身边的亲朋及工作人员对他的回忆而编写成的。马锡五先生是值得我们缅怀的英雄,是历史不可磨灭的风采,该书的出版为我们纪念了这位英雄人物。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马锡五先生在抗日民主政权时创立的一种将民众路线的工作方针运用于司法审判工作的审判方式。该审判方式包括三个有机联繫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听取民众意见形成解决方案、说服当事人接受。马锡伍审判方式为当时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程式的构造,其中许多具体原则和作法以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我们首先要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民、利民、便民"的基本精神,再要密切结合今天的审判实践,创造性的进行学习。这是马锡五先生带给我们的财富,是不会被历史遗忘的。
该书于2015年10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马抗战,“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立者、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马锡五之孙、原陕西省志丹县革命历史文化馆馆长,他向华池县档案馆捐赠的档案资料有《马锡五审判方式》、《陕甘宁边区判例案例选》、《陕甘宁边区法律法规彙编》、《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史迹》等。这批档案详细介绍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形成的时代背景、特点以及对当代审判制度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基本信息

主 编: 马抗战
出 版: 中国文化出版社
总 编 审: 中国文化出版社国内编审处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甲1号
责任编辑: 徐 荣
印 刷: 中国文化出版社印刷厂
开 本: 787×1092mm1/16
印 张: 15
版 次: 2015年10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定 价: 48.00元

作品导读


  
马锡五与马锡五审判方式(代序)
张希坡
一、要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民、利民、便民"的基本精神。
所谓"为氏"就是毛泽东同志教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锡五来自人民,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怀着深厚的感情,积极地投入工 作。用过去的话讲,他甘做"人民的公僕",是人民的勤务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氏"的原则,看作人民公务员的天职。正因为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所以在前期做专员工作时,让他处理平叛工作,他能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俘获人员的複杂情况,然后区别对待,採取不同的斗争策咯,使大批俘获人员得到正确而妥善的处理;在运盐工作中,他能带领民众,以身作则,任劳任怨,克服种 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而受到党中央的好坪, 被边区政府评为模範工作者。正因为他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 执法者的宗旨,所以在他兼任司法工作以后,能够公正廉明,无私奉献,依靠民众,调查研究,高效率地、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并且做到"合乎法理,顺乎人情","无论赢的输的都不能不服判",最后达到"案结事 了",使边区人民团结抗日,积极生产,因而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所谓"利氏",就是"以氏为本",即在司法工作岗位上以平等态度待 人,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一切合法权益。像医生要为 病人服务一样,法官要为当事人服务,这是审判工作的直接目的。无论对待原告或被告,都要一碗水端平,严格依照法律和程式,维护当事人的权力和利益。努力做到分清是非曲直,寻求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共同点和平衡点,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互利互赢,使当事人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切实保护。查清有罪无罪,区别罪的轻重,依法定罪量刑,使司法审判成 为法理人情的正确体现者。
所谓"使氏",就是便利民众的诉讼,为当事人儘量提供方便,这是 诉讼制度的基本要求。而绝不能以"法官老爷"的架式自居,高高在上,成吓民众;也不能故意刁难当事人,或者敷衍塞责,拖拖拉拉;更不能草率判决,推出了事。书写判决书也要考虑当事人的接受能力,力求通俗易懂,不要搞司法八月支;判词要使当事人听得明白,并要耐心做好当事人的 思想工作,解开他的思想疙瘩,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作为人民法官应该处处严谨细心,因为哪怕写错一个字,也会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要密切结合今天的审判实践,创造性的进行学习。 大家知道,学习外国的经验,或学习古代的历史经验,绝不能照抄、照搬,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当前的审判实践进行再创造。学习继承革命 老前辈的先进经验,也应该如此,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 宜,即区别对待,灵活运用。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区分农村与城市。在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的农 村与在大城市,要採取不同的审判形式和工作方法。例如,过去农村有流 动法庭,山区有马背法庭,都是好经验。在城市也应创造出各种使氏的审判方式。
所谓"因事制宜",就是要区分案件的性质和不同的当事人。如审理 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特殊疑难的案件或新发 生的、无例可循的案件,都应在法律和程式允许的範围内进行创造性的探 索。正像谢(觉哉)老写给马锡五的輓诗所说"不为陈规束缚,不被形 式纠缠",力求拿出开拓性的判例。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对于基层法院和中高级法院应有不同要求;对于司法队伍中新手和有丰富经验的老法官,要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对于审判员、书记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也要结合自己工作特点,进行有针 对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各级法院的负责人,更应着重学习马锡五的领导 风度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他下去巡视工作,绝不搞"前呼后拥"的迎 送习俗,更不摆"上官"的架式,对人进行粗暴的训斥;而是以平等态度对待民众和下级干部,并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实际案例帮助下级干部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办案水平 。
总之,在开展某种学习运动(包括学习老区工作经验) ,或推行某种工作方法(如审判与调解相结合)时,都应从实际效果出发,採取灵活多 样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一阵风",更不能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规定"硬指标",而是要循序渐进,有一个"学习一了解一消化一实 践一创新一再实践一再提高"的过程。这样坚持下去,定有实效。我们坚信,通过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学习,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的司法战线上定会涌现出更好更多的模範司法工作者,将我国的审判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概 述
爷爷马锡五生于 1899年1月8日(农曆1898年11月27日),出生在保全县(今志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爷爷祖籍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马家吃瘩村,马家祖上是延川县马家大户人家,同治年间回汉相争,马家八弟兄,因战争、瘟疫死亡出走,现在只有马作义大门户,现有一百二十人还在马家吃瘩生存。马家祖爷爷早亡,马锡五父亲早年被李家沟张姓收养,改名张德元(马锡五的父亲张德元为逃避战争到延安),后到保全县居住。
保全人少地广,任由开垦荒山荒坡,张德元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几年下来,增添了农具牲畜,还清债务,添置房产。清皇帝下台,进入民国时期,保全开明绅士陈定邦开办了学堂(人称陈贡爷,晚清贡生出身)。爷爷在城南寨子念书,陈贡爷学堂请了西安来的洋老师李天才,李老师思想、进步,除了给学生讲语文、算术外,还给学生讲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对爷爷的人生影响很深。民国时期战乱频繁,过往军队很多,今天你来了,明天他走了。后来驻延安的国民军八十二师的高双臣派兵进驻保全(人称高营长)。战争频繁,为了生计,爷爷的父亲张德元一边种地,一边办起米麵加工。爷爷看到穿洋服、挂洋枪的人很威风,很是羡慕,后来上永宁山寨子路登高组织的民团当了山寨警兵。由于未经县长批准,爷爷私自带民团警兵攻打了 安塞问家洼子民团,虽说没有伤亡,县长知道后,关押了爷爷三个月禁闭,出狱后,爷爷就离开了永宁山。后来杨虎臣在洛川招兵买马,爷爷就参加军队, 后来升为排长,1929 年陕西大旱,军队减员回家,后来又到甘肃太自镇作坊里当了记账员,后来作坊被军阀张九斤手下抢劫。年轻时代的爷爷马锡五,二十来岁就饱尝失业的痛苦,历经人间世态炎凉和辛酸痛苦。他接触过社会的‘三教九流",尝到军阀、壤绅的统治下,既不会给青年人找到真正的出路,更不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繁荣和希望。他深深地陷入苦恼失望之中。1929 年陕西省委派遣刘志丹田陕北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专打军阀豪绅。1930 年春,我爷爷在刘志丹的老家(芦子沟)找到刘志丹和谢子长,并加入了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兵运工作,最初他在兵运工作中担任军需任务,转战陕甘边各地。南梁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他任军委供给部部长,负责后勤供应,机械修造,后方医院和自区小商贩的协调工作。敌人围攻南梁,红军从南梁撤退,陕甘边政府撤退到甘洛县下寺湾,爷爷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粮食部部长。1935 年又转战到富县套筒晾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陕北后,1936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委、 省政府,李富春任省委书记,爷爷马锡五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随军一起参加了西征。省委和政府工作实质是战争的一部分,每次战斗首先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每到一处建立地方政权,动员民众参军、参战、支援红军西征。根据前方报告陇东地区哥老会势力很大,做好哥老会工作至关重要,他主动向省委报告,说他对哥老会情况比较熟悉,省委决定派他到环县、曲子县一带做哥老会 的工作。他根据党的政策,向哥老会民众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耐心进行教育争取工作,工作很有成效,为后来巩固陇东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1937年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撤销,爷爷马锡五任庆环分区专员,1940 年陇东特委和庆环分区合併,成立了陇东分区,爷爷任副专员,后任专员。他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边区政府的表扬。爷爷 任陇东专区专员长达十年,与陇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在庆阳採访时,凡是知道马专员的人,同声称讚马专员、马青天,爷爷是陇东地区主要领导人,受到陇东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961 年 8 月爷爷马锡五回到离开多年的陇东地区(庆阳),庆阳广大民众知道老专员回来了,纷纷前来看望,他走访了民众,见到了当年邻居街坊,他特别高兴,他得知庆阳人民生活还很苦(主要是没有吃的),心里很难过,他说当年陇东是甘肃的粮仓,除了自食以外还给党中央和边区政府运送过粮食。 离开庆阳时,他对地委领导说"党中央近日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发展'地方方针,你们一定要把庆阳建设好,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啥时候都不能忘记老百姓。"
马抗战
2015.5.16
后 记
爷爷马锡五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常在。
爷爷在党内、党外、社会各界、人民民众中影响深远。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爷爷,多年来我收集整理在爷爷身边工作的老同志、老领导回忆资料及照片,为爷爷出一部纪念文集。1930年爷爷跟随刘志丹等革命先驱,组织创造了红色武装,参与组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李富春同志任省委书记,爷爷任省政府主席,跟随中央红军一起参加西征。这一时期政府主要工作实际上是革命战争的一部分,主要任务是组建地方政权,组织民众参军参战,搞好战争供应,有力支援直罗战役和红军西征。1937年9月庆环专区成立,爷爷任专员,1940 年庆环专区和陇东特委合併,成立了陇东专区,爷爷任副专员,后任专员,是陇东地区主要领导人。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由专员兼法庭庭长,爷爷兼陇东分庭庭长,爷爷亲自受理刘巧儿婚姻抗诉案以及其他抗诉案件,被陇东人民称为"马青天"。爷爷在陇东任专员长达10年,为陇东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与陇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受到陇东人民民众的尊重和爱戴。
在志丹县政协办公室和文史委的热情帮助下完成了《马锡五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志丹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从事马锡五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所提供的史料表示感谢。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希坡老师书信不断、电话不断表示感谢。因本人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中国将会更美好。

出版社介绍

中国文化出版社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艺术、教育、卫生、经济管理类图书和书画、摄影作品集以及各类学术专着。该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华文化书局,1938年迁入香港,1955年更名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为中国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版了上万种图书,业务範围遍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文化出版社已成为一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业务包括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文化学术交流等。附属机构包括作家委员会、《思贤文学》杂誌社、《作家村》杂誌社、《艺术虫》杂誌社、《艺术+》编辑部、《中华翰墨》编辑部等。本社国内特约编审处是中国文化出版社授权设定大陆地区唯一的代理机构,全权代理出版社在内地的图书组稿、编审及出版业务,办公地址在北京和天津地区。本社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各地特约编审处是本社在各城市的特约代理机构,业务受国内特约编审处协调统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