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600字

2019-09-15 02:57:57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600字

看完《追风筝的人》之后,很想继续开启下一部作品的大门,但回想起,对这部作品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便打消了念头,待心思平静后方可继续。

囫囵吞枣的感觉来源于

1.得知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想重头体会一番,却又觉得很难再次沉浸其中。便作罢,因此,我只能说,我阅读进程只有一半。

第一次阅读,哈桑是仆人的身份开始,

第二次阅读,哈桑便是作者的亲弟弟开始。

想要仔细感受这两次阅读的不同,是秘密被你知道而带来了不同,或者是我们本身也带有阶级观念。

2.当看到索拉博割腕自杀时,我极快地翻看情节,迫切想知道孩子结果如何了。却没能仔细品尝阿米尔的一切,这让我看完一遍之后很懊恼。  “一条通往好人的路”,在索拉博割腕时,路便粉碎得一干二净,即便之后“阿米尔觉得真主原谅了他,他得到了救赎”,但我依旧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救赎。阿米尔的父亲和阿米尔两代人都有惊人的相似,然而,阿米尔的父亲似乎在下葬前也获得了救赎,然而,他始终欠着哈桑。阿米尔的父亲下葬之后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在前进,父亲留在这里”。索拉博的自杀,无论成功与否,主人公“通往好人之路”也葬在了这里,翻不了身。

“我追”,更多的是作者渴望着真正的救赎。

拉辛汉,洞晓一切的人,或者他的形象便是暗隐上帝,“然而信中写到,千万不要找他”或许,他也不清楚该如何救赎阿米尔。

唯有阿米尔继续前进“我追”

哈桑,无法形容的哈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