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_17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700字
书的封面写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他人的期待”贯穿全书,可他们却都希望能“做自己”。
玛丽琳的妈妈因为自己是单身妈妈的与众不同,而希望玛丽琳可以嫁给一个哈佛男人,学好家政课,拥有与他人一样的幸福家庭,不被他人用别样的眼光看待,希望不要走自己来时的路,可玛丽琳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可以做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人,从事自己想要的职业,嫁给詹姆斯和成为医生都是她妈妈所不期望的,她挑上詹姆斯正事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请允许我在这里用挑这个字眼),因此在玛丽琳结婚时妈妈并不开心并切告诉玛丽琳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但玛丽琳最后还是嫁给了詹姆斯,尽管最后玛丽琳没有成为医生,她对自己的期望却寄托在了她的女儿莉迪亚身上,她觉得莉迪亚是最像自己的一个孩子,因此对她格外的疼爱;
詹姆斯一个跟着爸妈一起偷渡到美国的最底层的华裔,看着美国形形色色的生活,为了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不断的努力,希望自己最终跻身他们的行列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他那显眼的黑头发,棕眼睛却一再让他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而在第一次上台讲课的时,他认识了玛丽琳,一开始的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长相普通的美国女孩,直到玛丽琳因为他的与众不同找上了他,詹姆斯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成为真正美国人的机会,也正因为玛丽琳的长相普通,詹姆斯决定,就是她了,他们从恋爱到结婚,他会注意玛丽琳对他的任何一点评价,玛丽琳觉得他应该怎样比较好,他表面没有多大的波动,但却会因为她的想法而去迎合她;对于他们的三个孩子,詹姆斯最喜欢的同样也是莉迪亚,而他恰恰与玛丽琳相反,他喜欢莉迪亚是因为她长得不像自己,他不希望莉迪亚他一样被人用异样的眼光对待,希望莉迪亚能弥补这一点,并且交到许多朋友,因此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总给莉迪亚一些暗示。
莉迪亚,一个被寄托了满满期望的女孩,在妈妈的一次离家出走后,她觉得妈妈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他和内斯的不乖,惹妈妈生气导致的,眼看着妈妈一天天的没有回来,默默地下了一个决定,要是妈妈回来了,她一定会很乖,很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于是在妈妈回来后,对于妈妈对她的要求对她的期望,她都会回答“好的妈妈”“是的,妈妈”,希望妈妈永远不要再离开,于是她不断的跟着妈妈的期望去走;对于爸爸,莉迪亚明白爸爸希望她成为一个与别人一样的人,拥有许多朋友,不受排挤,于是她会假装与朋友打电话。当最后发现其实自己并不能像妈妈所期望的,也不能像爸爸所期待的交到许多朋友,并且偶然发现爸爸的助教可能是他的情人,她恐惧母亲的再次离家出走,害怕父亲的崩溃,使他们的家再次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内斯要离开家去哈佛上大学,并且可能永远的离开这个家时,莉迪亚终于奔溃了,最终选择离家不远的那个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湖是她与内斯建立信任的地方,她知道内斯是唯一一个了解她的人,并且会紧紧握住她的手的人。
关于内斯与汉娜,被父母忽略的两个孩子,只因他们长得太像父亲。
内斯,家中唯一一个了解莉迪亚的人,尽管他嫉妒父母对莉迪亚的爱,但却一直默默地保护这莉迪亚,无形之中他也希望能获得爸妈的关注,他考上哈佛,但却没能把爸妈的注意力从莉迪亚的身上转移过来,于是想着逃离
汉娜,书中对于汉娜描述到
“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宇宙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出家人的视野和脑海,从而确保家中的领土划分不会出现丝毫的变动。”
可见汉娜在家中是多么的不起眼,多么的没有存在感,甚至回去偷他们已经废弃了的东西来当成自己的宝贝,她是唯一一个了解这个家的人
父母的偏爱与过度期望是悲剧酿成的根本原因,引用书中的话“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书名《无声告白》让人想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希望以后的自己不要成为把过度期望放在孩子身上的人,更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好的书,总让人回味无穷,想细细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