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_700字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700字
No.4 《许三观卖血记》
他是一颗摇钱树,身上的血是摇出的钢镚,你不摇,钢镚不会多,你摇了,钢镚也不会少。
这是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卖血的经历。前后11次,每一次,都是为了得到。得到花容月貌的妻子,得到几碗热腾腾的白面条,得到二乐抽调回城的机会,得到一乐继续活在人世间……
许三观只是历史的缩影,是万千贫苦大众的其中之一,是为了努力生活想尽各种办法的普通人。这本书的作用,其实是给你重温大跃进那段历史,读文段的前面,你会发现,物质层面达不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是不会有什么精神层次的追求,在吃不饱的年代里,能吃饱就是幸福,谁能让我吃饱,我就跟谁,所以许三观能轻而易举的将许玉兰从何小勇手上抢来,也就没啥奇怪的了。
相比较许三观卖血的11次经历中,我比较感动的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的卖血历程。这里面,有一个强烈的对比,现实的残酷,人情的温暖。三年大饥荒、文革批判许玉兰,接踵而至的苦难,考验了许三观的责任与担当,当然这个一家之主他当之无愧,卖血换白面条,给妻子送红烧肉等。还有一个最大的对比,就是许三观和一乐的关系,许三观骨子里是喜欢一乐的,但是过不去一乐不是自己儿子这一关,虽然对他是有严苛,从那碗白面条可以看出,但是他最后差点拼尽了老命救一乐的感人故事,也能看出,即使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爱依旧是伟大的。后面的几次卖血,许三观全都是为了这个家。
这是我第二次读余华的作品,和第一本《活着》一样,小说读起来不费力,语言很朴实,口语话,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反映基层贫苦老百姓在那段历史下的生活状况,小说就像一本时光隧道机,带你穿越到那个年代,感受当时的点滴,很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