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800字

2019-10-25 01:12:40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追风筝的人,很早之前就想听说过这本书,如今看完感触颇深。本书光看前半段会让人摸不着思绪,不知意在表达什么,只是通过反复的事件以及哈桑与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对比来不断刻画两个人物的性格,一个善良勇敢,一个自私懦弱。后半段,我们才会发现,前面平铺直叙的故事回忆都在为后半段的高潮迭起做着精心的铺陈。阿米尔的回乡之旅,拉辛汗的忠告,真相的揭露,以及在哈桑之子索拉博的身上完成自我救赎,这一切,都全部印证了契合在了之前的故事上。
阿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为他追逐风筝,却在沦落不幸时遭遇到了软弱。以至于这样的罪恶感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都与阿米尔如影随形,使他难以释怀。
当阿富汗遭遇了塔利班的恐怖统治,家破人亡,物是人非,因为因果,从某种可能来分析,阿米尔是间接杀死哈桑,是索拉博沦为孤儿的罪魁祸首,因此,出于师长拉辛汗的召唤,想要做回“好人”的自我意识使他回到了故乡。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阿富汗的回忆就是那个风筝,对哈桑的愧疚以及想要得到救赎的强烈渴望就是那根悠长而细腻的线,使得阿米尔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回乡之旅。
值得庆幸的是,阿米尔在哈桑的索拉博身上,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善良,就像文中拉辛汗写给阿米尔的信上说到的那样:“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这句话,是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开始。
后半段,可谓是整本书最感人至深的地步。特别是在将经历性侵犯,欺骗和自杀后从阿富汉带回美国的索拉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阿米尔对他的所有行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哈桑的亏欠,以及后来才知晓的为同父异母兄弟的照顾其已成为孤儿的孩子的职责。
文章最后,再次唤醒索拉博内心的是风筝,是阿米尔拼劲全力,去追赶风筝的身影,那一瞬间,他才明白,原来哈桑是如何的爱着他,就像那一刻,他不顾旁人眼光,去追逐风筝一样热爱。他为了索拉博,千千万万遍,就如同当初那个,为他追风筝的哈桑一样,那种善良与挚爱,成功的得到了延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