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白鹿原》读后感_2200字

2019-10-21 17:22:53 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2200字

白鹿原,一部以人心人性人情到人命人格人民的复杂交汇为背景,展现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白鹿原的白鹿,保佑了白鹿原风雨五十年

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五十年是最精彩的五十年也是最悲惨的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里,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崩塌,国民党和共产党从最初的合作到最后的互相撕咬,内战爆发,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50年,打土豪分田地………。白鹿原在这五十年里,经历了土匪的抢劫,饥馑,瘟疫,战乱,军阀,但是最终都挺过来了,这是白鹿原三头白鹿的功劳。

其一无疑是族长白嘉轩,是他的强硬,他的公正,他的无私,他的智慧才带领着族人扛过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县长要交粮,是他敢于站出来,鸡毛传贴,领头闹交农:自己的儿子犯了族规也不袒护,该是鞭刑就是鞭刑,而且比旁人下手更重;在饥馑席卷白鹿原的时候,他只身上山去找土匪借粮,又叫自己的儿子带着大家到山里换粮,一切都只为了保住族人,不让他们成为他乡流离失所的要饭人;当瘟疫肆虐,他也只能忍着悲痛带领族人建造镇妖塔。第二一个是白灵和鹿兆鹏,他们是整个原上思想革新的领头人,是他们,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是他们,让人们从过去愚昧迂腐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自己当家作主。这第三个就是朱先生,这个死时只是一席白布依身的男人,确是白鹿原真正的惊魂。他为了白鹿原的百姓不受战争的摧残,当年只身一人独闯清兵大营,他也曾为白鹿原的长久发展,抄起犁,架上牛亲自带头禁烟;他更是为了白鹿原的后世子孙,自费经费重修了本县县志,作为一个不为名与禄,不畏强与权的一个先生,他才是白鹿原最该供奉的那一个人。

灵魂深处人性的流露才是一部好的小说。

我喜欢白鹿原,或许不是他们的故事,而是里面那一群活生生的人,读这本书,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里面所有的人的喜怒哀乐,会不自觉的代入没一个角色,为他们的遭遇或悲愤,或感动,或不屑,或咬牙切齿。田小娥和黑娃,这对敢于打破封建枷锁的人,让人心疼,却只能慨叹他们生不逢时,如果没有对祠堂的崇拜和信仰,白嘉轩接纳了田小娥,我想之后的很多事也就不存在了,至少,白孝文和鹿子霖都能拥有正常的家庭,结局也不会太悲惨,奈何,这就是封建思想这颗毒瘤仍然根深蒂固啊。鹿子霖,田福贤,岳维山,这一群人可以说是让人恨得巴不得把他们撕碎了喂狗的人,不是他们,白孝文何以堕落,白鹿原何以硝烟弥漫,人民何以发出赋税猛于虎的呻吟。鹿子霖是我最讨厌的一个人,我身边也有这样的长辈,他们长了一张看似和善的脸,可是脸下却藏着几千万只得算盘。或许鹿子霖最后的结局是他的罪有应得,不是那一声枪声,而是来自良心的责问。这本书里,同样还有一群人,这群人我们现在叫他们吃瓜群众,我暂且称他们为看客,我之前在《呼兰河传》里也写过这群看客,他们的舆论,他们的指指点点最终淹死了王大姑娘,也让小团员媳妇受尽践踏,含恨而死。这是一群何等厉害的人,他们以他们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标准和准则,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无忌道的实行他们的言论自由权。他们有着一张自私的嘴脸,对别人的事却总表现的大公无私。王寡妇,坡子爷,赵柱,白兴儿,桑老八,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恨不是他对你造成的伤害,也不是他的平庸,而是对他们那种自私和世俗的嘴脸感到厌烦。

读书没有目的,唯一的目的只是学为好人。

或许在白鹿原里最受争议的人应该算这帮后生吧,曾经没心没肺在一起打闹玩耍,可是之后却是陌路人生。他们一起在自家祠堂的学堂里念过书,又先后到朱先生哪里接受教育,

兆鹏,白灵都是一只关不住的鸟,是一只想要飞向自由的鸟,最终领导了国名革命的成功。而白孝文,这个曾经被寄于厚望,接替白嘉轩成为族长的人却沉沦于女色和抽大烟,在饥馑之年更是成为了一个连父亲也不认的街头要饭之人,尽管后来他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最后活着的也是他,但我更希望这样的人,在那场饥馑中在那个壕沟中就被野狗给扯了吃了,他活着,仅仅只是活着,他身上有的不再是圣贤哲理,而是功名利禄,世俗生活,这样的人,真的已不配再踏进白鹿书院一步。黑娃,这个后来朱先生最为赞叹的一个门生,虽然曾近一直被白孝文瞧不上眼,可是,他对于兄弟的忠贞,对于良心里面的正义却始终有自己最为正确的理解,“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问青天”这是黑娃为先生写的挽联,你能想象?一个土匪头子,是又怎么样的内心,才能够在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动荡之后作出此语啊。先生曾经给鹿兆海写过几个字“砥柱人间是此峰”,可是先生最后烧的不是倭寇的头发,而是国人的头发,我想,那一刻,先生的心里,对这个后生充满的悲愤吧。

此刻,我们能看到这个社会的国学热,这个社会的读书潮流,可是又有多少人是趋炎附势,附庸风雅呢。读书,不是为了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读书只是为了学为好人。

渭河平原的麦子还是年年的长,白鹿原的棉花还是年年的种,不知道那白鹿宗祠是否还屹立,那支撑白嘉轩活着的信仰是否还飘在渭河平原的上空?只知道那一碗油泼臊子面依然飘香,那一座座的四合院依然温暖。人心依然如往昔,捉摸不透,难以揣度,人性还是一如既往,有爱有恨,有好有坏。人情也没走远,街坊邻居,亲戚旧友,也常常寒暄问候:只是,那一帮子人再也不见了。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都成了朱先生县志里的故事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