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第3版)》读后感_700字
《兄弟(第3版)》读后感700字
严歌苓的一篇文里:“顺着这条倒淌河走,一直走,就能走到远古。”而读余华的小说,时间的轨道似无序却有律穿插着,记忆也在天马行空但终有交汇,就像两个人逆着两条河一直走,在某一处终于交接,于是,故事开始了,川流不息的生命交际、记忆重叠,奔流向前的滚滚时间,终于,印象中的岁月在倒退,而人就穿梭在其中或往前,或寻觅,或迷失,或清晰。
我爱的就是这无名的穿插,喜欢的是他真挚朴实的语言,浓浓的“余华”味道。但是,这本小说带给我的还有零碎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真的是不甘心,竟然觉得文到最后有点牵强,就像硬牵着呼应“兄弟”二字,文毕!
不喜欢的地方有开头几篇说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的,语调有点“油嘴滑舌”了,不但没有达到“幽默”效果,反而让人觉得啰嗦烦腻;两兄弟彻底一刀两断后的很长甚至直到结束,我都难以看到兄弟间的某种关联,所以觉得结尾林红和李光头的变化描写太用力;文中后半段写“处美人”、“修复处女膜”、“壮雄、丰胸假药”、“林姐夜店”以及贯穿整个刘镇的“群众”等,看起来有点像韩寒的讽刺味道,却不及他的大胆夸张、语出惊人,所以读着反倒有点别扭。
当然,中间有很长的篇幅都是引人入胜的“余华”风,文革时期的描述打动人心,少年时期两兄弟深厚的情谊感人又可爱,青春期的求爱过程的幽默也恰到好处,李光头的创业史很振奋人心,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工作慢慢起色那样有干劲……这些好的章节看得很过瘾!
文中人物形象塑造真是太生动,宋凡平、李光头、宋钢、林红、以及不可少的喽啰们——苏妈,童铁匠,张裁缝,老小剪刀,冰棍儿,余拔牙,福利院里的人们,县长等官员,真是感觉可以闻声辨认了,性格鲜明,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