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_1700字
《局外人》读后感1700字
满世界的局外人都在为加缪笔下的这个局内人的故事各抒己见,可这个唯一的局内人却说:今日无事。今日无事,不过是人间失格。
“毫无疑问,我很爱妈妈,但这并不说明什么。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一个人把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本应该是件很自然寻常的事情,但表达即偏见,人们执着于假象胜过真理,待见虚伪胜过坦荡。
平心而论,有不少时刻,我都设想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尽管内心不愿意承认接纳,但还是会提前设想那一天到来的场景。
也许不会很难过。也许是不想说话只想保持沉默。也许到那时已经做好了准备。也许永远都无法真正准备好。但是希望能比本书的主人公幸运,拥有自己选择做局外人还是局内人的自由。
“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在常人眼里看来,这样的亲子关系也许很淡漠,但淡漠之处方见自由繁多。父母与子女,并不意味着就是一辈子的共生。
你为你的生命负责,我为我的生命负责,我们不必寄予彼此过多的期望,因为但凡有欲望,但凡有所求,必有束缚,必有枷锁。
主人公默尔索的妈妈一定不愿意见到,因为自己的身后事而让儿子遭受非议与责难。但或许,以她同样淡漠的性格,也并不会因此过分执着。
“我也想到她也许是病了或者是死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常事。如果她死了,我就不再关心她了。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我很清楚,我死后,人们一定会忘了我。他们本来跟我就没有关系。我甚至不能说这样想是无情无义的。”
虽然内心总还是盼着人间能多点温情,但真实的东西往往都是不美的。
虽然内心有过期待默尔索能对玛丽多出不一样的情分来,但只要我心里那样奢望了,那就是我的想法,而不是真实的默尔索了。
“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真相是我们自己心里映射出来的,而并非全部的事实。
以此角度说,我们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局外人。而所谓内与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相互转换,且互为因果。
“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
“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这就是这场审讯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可以说,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荒唐吗?荒唐。可笑吗?可笑。他人即地狱。我们所在的人间,天堂遥不可及,地狱触手可及。
“我有一个天性,就是我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扰我的感情。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又疲劳又发困,因此,我没有体会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我可以绝对肯定地说,我是不愿意妈妈死去的。”
“他说我不想见妈妈的遗容,说我抽了烟、睡了觉、喝了牛奶咖啡。这时,我感到有某种东西激起了全大厅的愤怒,我第一次觉得我真正有罪。”
从刚开始默尔索还有表达的欲望,还想不断地解释清楚,到后来的闭口不谈,自我消化,只拿出两个段落即可完美概括,可这中间的苦楚与无奈,又岂是几个段落可以穷尽的呢?
书中最使我触动的,是主人公默尔索对自由的向往,是如他口中所述的“傍晚休闲气氛中卖报者的吆喝声,街心公园里迟归小鸟的啁啾声,三明治小贩的叫卖声,电车在城市高处转弯时的呻吟声,夜幕降临在港口之前空中的嘈杂声”。
也因此,他的淡漠,他的消极都变得意义非凡了。他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自己世界里的局内人。除了他自己,无人可对他进行审判。
“今日有事发生吗?”
“无。”
有的只是: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田野上万籁作响,直传到我耳际。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
他的无为,恰恰是对书中所有“有为”人的无声抨击。书里的局外人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善,但作为书之外的局外人的我们,纵观了全局,却是有机会平反的。为主人公,也为自己。或者,你只想沉默。那便保留你随时保持沉默的权利,也捍卫你愿意开口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