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700字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700字
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无法否认前半句,但我不赞同后半句。我无法否认人类本能中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也许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但我认为人还需要某种追寻的意义支撑着他活着,或者说支撑他真正的活着(区别于类似抑郁时无望地,适应功能不良地活着,但福贵没有这种情况,他从始至终是积极活着的)。这种意义每个人甚至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可能是为了家人,为了爱人,为了获得认可,为了多体验这个世界。福贵壮年时为了家人而活着,没有重新见到家人的盼头,他在战场恶劣的环境中可能活不下去。家人先后离去,福贵到了老年,也许确实更多地为了活着本身,安度余生而活着,但也许还为了与老牛相依为命,留下来守着乡土和追忆故人与往事而活着。
《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集中营里那个梦见解放日的犯人,当解放日没有解放,再没有希望供他的血液在身体里流走。活着一定是要有某种盼头的,这本书的作者传达这么个理念。
今天看了《钢琴家》,斯皮尔曼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他还是拼命活着,苟延残喘,他为了什么呢?我思索着,是什么让他失去这么多,亲眼看到这么多残酷,还有活下去的欲望呢?是心中对艺术和钢琴的热爱吗,还是单纯地想活着,怕死呢。也许也是二者都有。
另外,这三部作品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活着多么不容易,又多么容易。一片面包,一点稀粥或豆子,一样能在高强度的劳动下,布满细菌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而我们现在许多人觉得活着需要空调,wifi,大鱼大肉,个性衣服。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能够习惯一切。也许不是一切,但确实人的习惯能力比我们能想象的还要强大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