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读后感_2400字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2400字
喝了黄莲之类的苦药之后,最人道的方法是赶紧再吃块糖,好将残余口中的苦味抹去。能留下先苦后甜的印象,多少算是有个补偿。上次介绍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因为是侦探悬疑小说,不能剧透太多,其实遭遇荡气回肠爱情的代价就是眼泪汪汪。而本篇介绍东野圭舞的解忧杂货店,正是黄莲之后补上的那块糖。
周日的下午,我坐在儿童乐园的滑梯上。远处的孩子,唧唧喳喳地痴笑着追逐奔跑。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忘忧的地方。才翻开书没几页,我忍不住发出肆无忌惮地大笑声。谁让东野的文字让人猝不及防。要不是书的扉页上打印着东野圭吾的名字,我真怀疑解忧杂货店和写白夜行的会是同一个作者。形容人的外貌,最近流行逆生长一词。怎么连文字也能出现逆生长?你能想像一惯思维严谨的家伙,突然改用王朔的调侃来写生与死那么沉重的题材吗?不过这回的解忧杂货店不再是侦探悬疑片,而更像是知心大姐姐写的励志鸡汤。没损人的意思,鸡汤有益健康,只不过我得重新适应一下东野的百变风格。
一开场的设置就是冷幽默。三个不良少年行窃后为了逃避警察,躲入了一家被荒废多年的杂货店里。三更夜半,居然从投信口里丢进来一封陌生人的来信。还是封咨询烦恼,询问该在事业和情人之间如何选择的救教信。更神奇的是当少年们回了第一封信后,居然在两分钟之内收到了回信。而此刻清风明月,窗外无人。信件往返几个来回后,对方在信中请教”什么是手机”。三个少年突然意识到出了问题,他们和对方很可能活在不同的时代。
看到第一章结束,对于这接下来的会是科幻小说,还是恐怖鬼故事,完全失去了判断。好在活泼明快的语言,还是有让人一旦粘上手就放不下的魔力。经过一轮猜测推理之后,三个少年断定自己是走进了某种时空隧道,虽然人的身体无法穿越,但双方交换的书信却能联系现在和过去。三个平日里从来无人尊重的小家伙,利用时间差,像先知一样给几十年前的人们写出精准的预言和建议。
最初开创免费咨询业务的其实是三十多年解忧杂货店的前老板浪矢雄治。刚开始是来杂货店捣乱的小孩,问些诸如不读书,如何能考100分的问题。等后来,有人写信来询问正经严肃的人生问题时,七十多岁的雄治便把咨询业务当做他的人生意义来用心经营。面对他每天花大量时间心力去回信的质疑,老汉回答说,写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他们内心有破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破洞渐渐流失。”
给杂货店写信的有挣扎着是否该离家出走的少年,怀孕了却无力负担得起婴儿生活费的未婚妈妈。。。在别人看来无关痛痒的小事,对当事人可能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关卡,难以释怀的心结。脆弱迷茫的人们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向左或向右的决定,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家人的生命轨迹。
彷徨无助的内心选择用写信这种最私密的方式,向外界发出微弱的求救信号。而经历过无数风浪的雄治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倾囊相授。通过一封一封的回信,老人把他的真诚,善意,和鼓励,源源不断地传递给迷失的心灵。软弱和犹豫,愤怒和悲苦,在感受到老人的温暖后,原本被坚冰封闭着的心开始一点点融化,获得了重新站起来面对生活的勇气。
可惜老人被诊断出癌症,命不久矣。对老人而言,世间最大的牵绊就是那些曾经向他咨询过的人们。虽然初衷是为人指点迷津,老人却有他自己的顾虑。万一自己给了错误的建议,会不会反而将别人推向了危险的道路。出于书中没有详细解释的原因,在老人去世三十三年后的忌日凌晨到黎明,杂货店内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通道将会开启 (这正是开头一幕三个少年能和过去的人写信的原因)。也就是说,老人在临死之前,可以接到来自三十三年后的人给他发来的信,告诉他,老人当初做出的建议是否对他们有帮助, 对他们的人生是否有任何意义。
老人的这个顾虑和愿望,突然给了我一个大胆的假设。东野圭武从1985年写作至今,笔耕三十年不缀,以他对人性的好奇,他何尝不想知道自己的文字到底对他人有何影响。白夜行写于1999年,在东野四十一岁时出版,而解忧杂货店却在2012年才面世。中间隔了十三年,两本书之间截然不同的笔调风格,和看似”逆生长”的文字,会不会源自他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堪称巅峰之作的白夜行虽然情节丝丝入扣,结构精妙,但却充满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戾气。虽然事出有因,却是以恶治恶,将恶以病毒的形式蔓延开去。眼看着原本纯洁美好的生命,沉沦于黑不见底的深渊,给读者留下扼腕的叹惜。而多年后的这本”解忧杂货店”倒像是东野圭武对先前遗憾的一种补偿或调整。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要在心中建造出天堂,还是地狱,不过在人的一念之间。如果白夜行写的是恶的滋生,那解忧杂货店说的却是善的传递。白夜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罪恶,而解忧杂货店却是要把善意传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同街边的灯,把光亮投射给每个从灯下经过的路人。
从一颗心流入另一颗心的关爱,从来都没有流失,却在冥冥中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传递和延伸开去。老人的疑问在三十三年后的回信中得到了答案: 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造就了几十年后的歌星;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多年后意识到父母的恩情;一个受恩于孤儿院的少女,在三十年后拯救了即将破产的孤儿院。。。受过咨询的人们回信中的反馈,大多只有一个意思,多亏有了你。今后我会帮助更多人。
这让我记起多年前的圣诞夜,我在教堂里见到的一个场景。聚满了人的大厅里熄灭了灯,周围漆黑一片。不安的等待中,有一枝蜡烛点燃了,渺小微弱得如同萤火。然后这枝蜡烛点燃了位于不同角落的几枝蜡烛,接着这几枝蜡烛又点燃了前后左右更多的蜡烛,于是你点亮我,我再点亮他,点点烛火以想像不到的速度向周围传播扩散,直到整个大厅被烛火照得光彩熠熠。假如生命便如同这蜡烛,当它没有被点着的时候,就只是一枝无用的蜡烛。如果,这枝蜡烛只是点燃了自己,它所发出的光芒依旧是微不足道。只有当它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周围的时候,我们生活的空间才会充满了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