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4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400字
年少芳华红楼梦,回首往事皆成空
《芳华》原名《你触摸了我》,也是围绕刘峰对林丁丁的一次触摸事件为中心而升华的。
我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看懂严歌苓想要表达的人心和人性。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一个文艺而浪漫的家庭。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既是作家,也是编剧,母亲是一名话剧演员。严歌苓从小耳濡目染的诗书气,为她埋下了种子。
12岁那年,严歌苓报考部队文工团,成为了一名跳芭蕾舞的文艺兵。这部小说也相当于她的自传,莫言曾说过,作家不必写自传,因为他所写的每本小说,都是自传的一部分。
刘峰,一个乐于助人,善良质朴的好人,帮炊事班班长做结婚的沙发;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帮老百姓挑水;托举起别人都不愿托举的“馊的”何小曼;在生命垂危时,想的也是战友的这样一个“雷锋式”好人,所以外号雷又峰。
在部队表现优异的刘峰,而这次不大不小的“触摸事件”却成了刘峰人生的分水岭,从“好人”的神坛上被拉了下来,被下放连队,随即参加战争,战争中一心寻死却落到终身残疾,之后的他,退伍还乡,生活潦倒,靠卖盗版书为生。在机缘巧合下,和何小曼在相濡以沫中,从容的死去。
林丁丁,“触摸事件”的女主,家庭和个人条件优越,追求者众多,众星捧月般的存在,面对好人刘峰的求爱拥抱,却被因为是刘峰这个好人,而不敢相信“他怎么可以爱我呢?”而后选择了嫁给首长家做儿媳,讽刺的是,众星捧月的她却被丈夫称为“让他抬不起头的女人”而要求离婚。
她喜欢那个没有缺点,没有死角,甚至有点不真实的刘峰,却不爱有情欲的刘峰。而真正懂得刘峰善良的是何小曼。
何小曼,被刘峰“托举”起的一个不被善待的女孩。原本幸福的家庭,爱她的父亲被打为“右派”自杀身亡,母亲带着“耻辱”改嫁给厅长,母亲的低姿态,显得何小曼更加的卑微。
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把自己在冰水里泡,渴求生病这种心理我很能理解,只有在生病时,才能得到的爱。我们也不能说她母亲不爱她,至少那温暖的拥抱是真实的,只是在人性面前,她的爱就显得渺小了。看着何小曼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满是心疼。
在文艺团利用假生病骗得了其他人的爱,也因为假生病而被派基层锻炼。在真正得到荣誉后,却变得精神分裂,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刘峰因为爱慕林丁丁而被下放,小曼因为刘峰的善意感受到了温暖。林丁丁思而不解刘峰的爱,是小曼一直渴望的平凡的温存。
最后她们再在一起聚会时,青春的芳华已不在,却也能笑得从容,萧穗子说:
不快乐的人都懂得我们这样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就是那种笑。笑我们曾经认真过的所有事。前头没有值得期盼的好事,身后也没有留下值得自豪的以往,就是无价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摔不起,摔了连破的都没了,那种笑。
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
我不禁要问了,到底什么善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提倡雷锋,却也提倡着告密,只是我想说,完全的“超我”是真的好吗?完全舍弃自己的感情,在这个物语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说好人没有好报,面对倒地的老奶奶,但我们还是会选择做个好人。
哈维尔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当然要在保护自己为前提下,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我们选择做善良的事,不是为了回报,只是因为这是自己觉得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