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700字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700字
上世纪70年代的那一群少男少女,年少的憧憬让他们大胆、炙热,国家一声集结的号角,他们便从大江南北风尘仆仆而来。若以书名为义,我们觉得那应该是充满芬芳的,但作者却反复提到他们被时代愚弄了,那是一个赤裸相对的年代,那是一个互相猜忌的年代,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代,那是一个思虑再三的年代,那是一个复杂的大时代,那是一群复杂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们慷慨激昂,他们一身斗志,他们有青春初生的蠢蠢欲动,他们有少年未褪的任性恣意,他们间充斥的是冷漠,是猜忌,是刻薄,是告密,是批斗,他们最终都流落于生活的角落,他们最终都没能忘记那段岁月印记。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栋老旧的红楼就是一个世界,容纳了所有新生的情愫,容纳了所有青春的样子。爱情可以简单成一个甜品,爱情可以复杂成两块手表中间的抉择。英雄可以简单成一个老实人,英雄可以复杂成一种束缚。背叛可以简单成当面的痛斥,背叛可以复杂成权衡的选择。故事可以简单成青春的故事,故事可以复杂成人生的纠葛。时代的内涵越是单一,人的定义就越是狭窄,但人性如水,汹涌或平静都是选择,不是全部。
时代的口号逃离了切实的文本就会飘渺,一个国家的选择需要有范例去印证它的正确。每个时代都会有人碰巧成为标榜,然后被举国之力送上万人敬仰的神坛,在崇拜雷锋的那个年代,刘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社会的主流观,所以他奔走于各个表彰大会,向世人印证时代的号召不只是一纸空文且恰有其实。一个人作为人最本真的善意被无限放大,大到他自己成为至善的化身之后,就少有人将他当做一个肉体凡胎。于是所有别人不愿承担的在他人眼里他都有义务去承担,所有别人所拥有的根植于人性的情绪与欲念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得。老实人发自内心的好被刻意神化之后,便少有人能觉出那是一种好了。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得到了时代的尊重就理应付出更多,也理所当然地把他奉为墙上的口号与虚无的旗帜,也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本身作为凡人的特质。
当最平凡的善意被放大成“英雄事迹”,他便没有了其他“不凡”的权利。那些奖章所带来的枷锁,也将他困于时代所画的牢笼里,动弹不得。
所有不幸皆有庆幸,纵然经历灾难,但往后的日子里,失去那条曾经做了无数好事的右臂,却是他平凡人生的开始,他可以被当做一个普通的好人,他的善意于外人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古道热肠。他也终于活成一个干什么都能被理解的人的模样。
他丢失在战场的右臂,换回了他普通平凡能被外人理解的生活。没有英雄迟暮的叹息,却有走下神坛的畅快。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觉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纠葛的感情更为长久。二八年华的何小曼对于自己的认可和对于感情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刘峰的身上,他的善意支撑她走过了最为困顿的青春岁月,她也将这一份感情延续到岁月时过境迁的那头。
被命运边缘的人,也许得幸于不被关注,所以才能滋养自己的真情而不去应付虚伪的周遭。虽然她也曾幻想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但命运的落差太大,大到她手足无措,大到她无法面对而只能逃避,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关怀,尤其在她目睹了刘峰人生的起伏,从刘峰的生命轨迹里看到了被神化背后的无助,她看明白了世事变迁,也不再强求那个“集体”的认可。在这种动荡里,一夜之间的天壤之别太多了。与其说害怕,不如说她选择放弃。一个角落里的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自己,被太多的恶意攻击,才能真正区分于善恶。
故事里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多的岁月,有太多的冲突,有些已经随着年月远去,但我们会相信,动荡年月里的感情是真,动荡年月里的背叛是真,动荡年月里的善意是真,动荡年月里不知所以的恶意也是真。他们的感情在青春里播下一生的种,他们的青春在战火连天里盛大绽放。
把故事从1973年四月七号有雾的成都拉回到2015年隆冬的北京。这一代被时代的选择反复教导要平凡的人最终也如时代所愿回归到平凡的网里,平凡磨掉了他们青春岁月里太多的选择。这是一个平凡的时代,这是一群不凡的人。
记忆里的磕磕碰碰爱恨情仇,最后都化作经年之后再相逢的释怀。那些翻腾着不甘的年月,那些倔强任性的青春,都化作那株冬青,杵在每个人的回忆里,扎眼的绿。
命运相逢,一场芳华。纠葛不休,便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