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_8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我无法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也无法解释我为书中人留下的泪水。
这是一个有关社会的、家庭的沉重而深刻的话题,事关种族歧视、社会融入、自我觉醒、价值实现、父母的爱与伤害、望子成龙、父母价值观与子女价值观冲突、怎样救赎与自我救赎等诸多问题的著作,书中人物很少,却个个饱满鲜活,如同我们正在过着的生活。
本书某一版的腰封上印有这样一句箴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总有得失,得失是如此珍贵,所以父母总想把一生所得悉数交给孩子,也总想让今生所失不再在孩子身上重演。然而,孩子却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不想要你强加给他的这一切,他要自己试错,等把栏杆拍遍,这一生也就过去了,于是,一代代的人重复着几乎一样的对与错。
人生,不活它十次八次是活不明白的,但我们仅此一生,只能希望孩子过得比我们更好,但孩子们认为那样的期待不公平,那对他们是巨大的负担。
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承载了父母多少期待?我们又把多少期待强加给了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少年的逆反期,都是他们自我的觉醒,但也有的孩子从不逆反,直到累怨成疾。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问题也是他们的父母的问题,以至无穷。在这个链条上,没有人不影响别人,也没有人不被影响,谁都没有错,不能正确排解才是错。
父母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吗?我们该怎样继承与突破?我想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
我想说的是,别人的期待没有错,但是,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错了。我们终此一生,不是为了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而是为了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干什么,真实地、快乐地活成自己的样子。
对于正在面临莉迪亚一样的困惑的孩子,我想说:他人的期待不该成为你的负担,他人的期待如四季的风雨和彩虹,你认同就接受,不认同就权当没有,完全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