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_900字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900字
迷幻又真实。
非常喜欢作者的语言,吊诡的比喻、描写和停顿,像是一眼看过去,把所有色彩声音时间秩序和情绪思考全部打碎,然后用一种眼光重新组合在一起。也正因为这样显的无比真实,仿佛在用思琪的眼睛去看,混乱又拼命去理解这个美丽世界的背面。
无论是话题还是语言都令我想起洛丽塔。洛丽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主要也是因为语言,描写的无比细腻甚至于曼妙。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远比洛丽塔要血淋和悲凉,也许是因为视角取在了真真实实的受害者。
我读下来,最悲凉的点在于思琪拼尽性命的内化和尝试理解她所承受的伤害。心理学上的cognitive dissonance即人的自然天性尝试去合理化一件同自身已有认知无法兼容的事,或者说是去合理化这个认知上的gap。思琪说,如果我爱老师就好了,爱的人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用她尚未成熟的认知,她不停的试图抹平痛苦现实和理想中老师形象的巨大间隙,然而她用的方法,是爱。可是痛苦是这样透彻深入,即使竭尽全力去爱,还是没有办法啊,怎么办 怎么办。
那追溯其根本,思琪这样的个体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既定方式去试图抹平认知的间隙呢,为什么她不反抗,换句话说为什么不直接修改自己的认知,意识到老师确确实实在伤害自己呢。这就是这本书讨论的社会性了,荡妇羞辱之类的不乏多说,另外一个我想说的是关于社会的同理心。
人人坐享小小的幸福,嘴里嚷着小小的痛苦——当赤裸裸的痛苦端到他面前,他的安乐遂显得丑陋,痛苦显得轻浮。
赤裸裸的描写,但就是这样。痛苦是别人的,是我多么侥幸而不曾承受的啊,乃至是我多么渴望逃脱、永不被再提及的啊。我们都这样想。看文章的时候骂了几句禽兽,跟朋友聊天起来表示了几句看法,然后过两天就不记得了,可是他们的痛苦一分不曾减少过啊。
于是想说的是,文学说出来了故事,走出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步,至少激起了惊愕和愤怒,唤起了键盘上饭桌前一颗两颗的同理心,但是这样是完全不够的。可怕的是,往往我们就止步于此,聊过骂过也就罢了,话题而已。真正能驱动改变的,是改变认知,不是思琪这样的个体去改变,是这个社会来做这个改变。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老师是不对的,是坏的,而你作为一个灿烂的生命,什么都没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