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8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一书,是因《人民的名义》而得知的。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写方式,这本书着重写了1587年这个时间段发生的一些琐事,并且附以大篇幅的讨论,作了很有意义的延伸。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显微知著,平地里起惊雷,作者从历史的某个断面,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将明朝的主体框架勾勒出来。
写首辅申时行,其实是揭示明朝后期的政治体系;写海瑞,其实是描画当时的官场规则;写戚继光,其实是写当时的军事制度;写李贽,其实是写明朝后期的思想状况。从政治体系、军事制度、官场规则、思想体系这几个方面,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为统治主体、儒学道德为统治要义的整体统治思维就被清晰的勾画出来了。
而张居正,在作者看来,乃是妄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勇士,奈何身单影只,力有不逮。所以,世间均为随波逐流之人,再无张居正;而万历皇帝,绝不是昏君,只是看透了文官把持朝政,无法施展主见,进而消极怠工,成了“活着的祖宗”。两人均是与整个文官集团的统治惯性相抗衡,奈何明后期文官集团力量太大,张居正主导的变革在其死后不久便被废,万历皇帝则处处受制,无法按自己意愿行事。
就这样,在这几个人物的性格与环境的互动中,作者得出了明朝之所以走向衰败的结论:一是以道德代替法制,是衰败的根本原因;二是文官集团大而无当,到明后期成为无人能够驾驭的力量,是阻碍政治经济发展的桎梏,导致明朝灭亡。
作者黄仁宇经历坎坷,先从学,后从军,再赴美求学,入美籍,因研究明史成名。他的大历史观影响深远。大历史观的意思,在我看来,是不能就事论事,而应结合前因,推测后果,用贯通古今前后的方法来看待和评价某一段历史。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1976年,因此书介于研究性的学术著作与科普性的娱乐作品之间,所以出版经历了不少周折。几年后,在中国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深远的影响。《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就应属于这一时段的人,所以其对该书如此推崇也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