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_1400字
《24个比利》读后感1400字
哈哈,纪实小说!很少看纪实类小说,枯燥冗长,跟记日记一般。这本书算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关于精神疾病方面的书吧。
24个比利,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比利是个货币单位,就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便士一样,看了书才知道比利是个人名。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纠结的,苦闷的,心疼的,不是因为枯燥,而是因为主人公比利的遭遇。
你能想象一个躯体里面住着24个不同的人格是什么感觉么?24个人格公用一具躯体,却有各自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不同的人格经常性的切换出来扮演各自的角色。
坦白地讲,首先是吓到我了——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看书的同时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敢过多的联想实际的情景。
其次是充满了好奇——到底一个患有多重人格分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看完这本书,基本可以弄清楚这个问题了。
人格分裂,真的是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存在,读完这本书,就跟书中初次接触或者听说比利的事情的那些法官,医生,护士一样, 慢慢的你又不得不接受这种病症存在的事实。
患有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的人,除了先天性的之外,很多都存在非常痛苦的诱因。比如比利,促使他人格分裂的原始诱因,就是他的继父对他实行的虐待和令他感到痛苦和委屈以及耻辱的鸡奸,他极力想要逃避这种痛苦,所以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来各司其职——有的专门承受痛苦,有的用来保护其他人格,有的犯罪抢劫钱财以供开销,有的用来管理所有人格的出现和活动……
多重人格分类症患者,他们既是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异类,不为常人所接纳,往往又是难得的天才。之所以这么说,绝不仅仅因为比利和他的另外24个人格共同具有的一些素质和某些专业能力。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观点呢?其实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没有读过权威专家的著作,也没有跟这类天才相处过,也许这只是一种感觉罢了。这个道理就跟监狱里的很多犯人的智商高于正常人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高智商犯罪的罪犯智商都很高,而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层面的认知,极有可能就高于普通人。
我们生活中,也许就有这样的例子啊。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跟我还有几个小伙伴关系还不错,但她有时候突然莫名其妙的哈哈笑,而且还自说自话。后来她没来上学,突然就听说她由于精神方面的原因退学了,其实她成绩非常不错的。去年在我住宿的楼房乘坐电梯的时候,也有一位男生突然会莫名其妙的嚷嚷,好像跟人打闹,动作也很怪异,其实又只有他一个人,开始觉得是偶然情况,后来多次发现他这样。还有我身边一位朋友也是有精神病 ,他初中没毕业就下学了,但是平时聊天的时候,引经据典大谈孔孟之道,对时政新闻评头论足头头是道。
仔细想想,或者仔细留意下,身边精神不太正常的人还真不是没有,可能有些人只是非常的轻微。比如他们情绪转换频繁,神经兮 兮,应该都属于不太正常吧。而他们的认知能力,也许并不在常人之下。
我只能说,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可怜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医学家以及生物学家等一大 群人研究的群体。
……
在本书的结尾,比利还是被送到利马医院了(该医院随后被改为利马监狱)。按照作者的交代,这家医院甚至比监狱更黑暗。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这名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威廉·比利根又将何去何从呢,看完《比例战争》才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