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8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正如作者在最后一章中定义的是一本带有学术色彩的历史读物。但其结论过于悲观失望,有些“归罪古人”对外“捧心效颦”的感觉,缺乏钱穆先生所说的“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开篇和别的历史读物并无大的区别,把万历皇帝,张居正和申时行的故事娓娓道来,人物情感丰富,充满想象。跨过张居正到了海瑞和戚继光的章节笔锋一转,从宏观角度分析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文官集团体制弊端的刻画分析入木三分。我以往接触的历史读物基本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是个案堆积,人物孤立。本书作者对古代中国文化体系~~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官官僚体制的缺陷非常了解,并从几个相互联系的人物的命运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序言里提出观点非常独特“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而在海瑞一章侧重于法治精神与人治现实的冲突。联想起近日“宁波老虎食人事件”更让人觉得中国法治、宪政之路依然修远。戚继光一章重点在于分析文官集团制度以及两百年前的成宪如何限制和压制帝国的武备,为这一章节的标题点赞——“孤独的将领”。“李贽”一章感觉写的有些纷乱,唯独批评朱老夫子的部分感觉淋漓畅快。其间作者借李贽的口表达自己对海瑞的看法“尊重海瑞,但是也指出海瑞过于拘泥于传统的道德,只是“万年青草”, “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全书作者数次提到法治,例如“长时期里造成了法律和道德的脱节。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联想我天朝的现实,振聋发聩……